全国第二!2023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
山东省沿海港口实现一体化发展,生产性泊位达661个,其中20万吨级及以上大型泊位29个。累计开通集装箱航线354条,航线数量和密度居北方港口首位。布局内陆港50个,开通海铁联运班列95条,海铁联运箱量居全国第一。货物吞吐量连跨5个亿吨级台阶,2023年达到19.7亿吨,居全国首位。[详细]
山东省沿海港口实现一体化发展,生产性泊位达661个,其中20万吨级及以上大型泊位29个。累计开通集装箱航线354条,航线数量和密度居北方港口首位。布局内陆港50个,开通海铁联运班列95条,海铁联运箱量居全国第一。货物吞吐量连跨5个亿吨级台阶,2023年达到19.7亿吨,居全国首位。[详细]
为抓住海洋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充分发挥青岛市海洋特色资源和算力、数据、应用场景等优势,加快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发展,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按照青岛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牵头制定了《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第47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并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正式印发,5月27日在崂山问海大会上正式发布实施。[详细]
海洋,是山东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多年来,山东省努力写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2023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7018.3亿元,居全国第二位。15个海洋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详细]
此外,随着各地气温稳步升高,“海滨海岛游”成为端午假期的另一热门选择。美团数据显示,端午期间,海南、山东等拥有海滨城市的省份“吃喝玩乐”整体订单量环比上月增幅均达到20%。其中,青岛、深圳、大连、三亚、威海成为住宿预订量最高的海滨城市。[详细]
海洋是引领山东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山东深入推进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努力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辽阔的蔚蓝海域正焕发新的发展活力。如今,依海而立、向海而兴的山东,扬帆满舵,未来可期。[详细]
傍海而建,向海而兴。2014年,国务院批复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十年来,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西海岸新区推进传统海洋产业升级,加快海洋科技创新,布局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奏响了经略海洋的时代强音。[详细]
充分发挥海洋特色资源及算力、数据、应用场景等优势,发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 青岛:抢占“AI+海洋”新赛道[详细]
耕海牧渔,在高端化、智能化装备的加持下从近海走向深远海,这是山东发展涉海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作为拥有全国约六分之一海岸线的海洋大省,山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放牧深远海、问药向“深蓝”、剑指高精尖……一股股新动力在山东近16万平方公里蓝色海域涌动激荡,奏响向海图强的时代新乐章。[详细]
青岛依海而建,因湾而兴。海洋是青岛突出的自然禀赋,拥有近海海域1.22万平方公里、49个海湾。多年来,青岛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针对不同海湾的生态环境特点和湾区发展定位,一湾一策精准实施海湾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亲海品质提升等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以“美丽海湾”建设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详细]
5月9日,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的青岛造船厂建造的“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实现陆地完工,该网箱总高度71.5米,直径70米,全潜状态设计养殖水体达9万立方米,是目前我国应用海域最远、适用水深最深、养殖水体最大、功能性能最先进的深远海养殖网箱装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