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发布 人才需求

扫一扫
手机浏览

智能推荐
项目人才资讯

首页
山东优势
城市推介
合作机遇
重点产业
招才引智
开放平台
网上招商
服务指南
关于我们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的意见

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9-06-27 05:17:06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试验区建设的意见

鲁政办发〔2010〕44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鲁政发〔2008〕85号)要求,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加快融合,促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现就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以下简称“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建设标准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因地制宜,培植特色;以用兴业,融合发展;突出重点,加大扶持”的原则,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配合国家和省加快工业调整振兴的战略规划,充分借鉴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试验区建设经验,加快推进我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努力实现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要求。选择济南、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滨州等市和禹城、滕州、文登、高唐等县(市),到2015年,建成领先的创新性、示范性两化融合试验区,完成规划政策制定、优势行业提升、龙头企业示范、重点工程建设、支撑体系构建、融合模式探索的试验任务,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基本确立以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数字农业、节能环保为主要构成的新信息时代经济体系,加快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三)建设标准。通过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各有关市、县(市)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增长幅度不低于两位数,两化融合对本地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的贡献不断提升,由两化融合催生的新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各试验区形成促进两化融合发展的区域、行业和企业政策体系;各试验区特色行业发展成为处于国家主导地位的优势行业;各试验区5家以上企业成为行业标杆,实现本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突破;进入省信息化“4个100工程”的项目数量,市试验区不少于35个,县(市)试验区不少于10个;各试验区建立两化融合促进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每年为至少1万家企业提供两化融合服务;各试验区形成符合本地区、本行业发展的融合模式。

  二、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的重点领域

  (一)先进制造业领域。以装备类制造业、基础类制造业、消费类制造业为重点,采用网格计算技术、专用集成电路芯片、高端工业软件、新型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电网等新信息技术、产品和网络,推进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环节两化融合,全面打造我省具有高可靠性、高性能、高适用性和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

  (二)现代服务业领域。以生产性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为重点,采用多网异构融合技术、智能信息处理与云计算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射频识别(RFID)、新型传感器、新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智能传感网等新信息技术、产品和网络,推进在信息传输、物资流通与资金流转等环节两化融合,构建我省具有高技术密集、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和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

  (三)数字农业领域。以粮食生产、畜牧养殖、水产渔业和高效经济作物为重点,采用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农业过程数字仿真技术、智能精准控制技术、数字温室、生物嵌入式芯片、RFID和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产品和网络,推进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产品监测与质量控制等环节两化融合,建设我省以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

  (四)节能环保领域。以新能源和清洁技术研发、低碳产品生产、节能减排为重点,采用智能清洁技术、智能电网技术、新型LED、智能电器设备和物联网等新技术、产品与网络,推进在清洁能源开发、能源结构调整、能源集约利用、能源消费优化、排放综合治理等环节两化融合,打造我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和低碳农业齐备的现代绿色低碳经济。

  三、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制定规划政策。各试验区要加快编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规划,并以规划实施为抓手,明确发展重点和方向,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两化融合路子。尽快出台两化融合相关的税收、资金、人才等扶持政策。制定两化融合相关技术标准、评价指标和考核体系。

  (二)提升优势行业。各试验区要从轻工、纺织、石化、机械、建材、冶金、煤炭、电力、医药和现代物流等行业中选择优势特色行业,以解决行业共性和基础性问题为突破口,深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开展面向行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信息技术推广中心、生产性服务项目、产业链整合等建设工作,实现行业内涵式发展,提升行业竞争力。

  (三)发挥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各试验区要筛选一批影响力大、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实现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7个环节的覆盖、渗透、融合和集成,推进企业创新,提高整体效益,为全省两化融合提供借鉴。

  (四)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各试验区要围绕增加效益、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安全生产等主题,选择一批技术水平领先、投资规模大、跨领域或跨区域的重大项目,建设行业信息技术推广中心、装备制造加工中心、供应链管理示范工程、能源监测控制中心等,加大新信息、先进制造、新信息与先进制造集成等技术应用投入,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创造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形成典型案例。

  (五)构建支撑体系。各试验区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物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新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络,积极促进三网融合。建立完善无线城市、能效监控平台、行政并联审批等政府公共服务项目。加快建立两化融合促进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开展关键问题研究、技术研发和人才培训等工作。

  (六)探索融合模式。各试验区要根据本地实际在新型服务业态、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和园区、中小企业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开展两化融合实践,探索多种两化融合发展路径,深化对两化融合的认识,推进两化融合的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

  四、实施步骤

  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工作从2010年下半年到2015年底分3个阶段推进。

  (一)制定方案阶段。2010年下半年,各有关市、县(市)政府根据本地两化融合实际,制定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方案。

  (二)建设试验阶段。从2011年-2012年开始,各有关市、县(市)政府组织进行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并及时总结分析实施情况。省和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要及时对各试验区进行指导检查。

  (三)总结推广阶段。从2013年开始,各有关市、县(市)政府根据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的进度要求和完成情况,及时把新模式、新经验进行总结推广。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要加强对全省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工作的组织和协调,积极引导相关企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建立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协调交流会议。各试验区应成立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地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工作体制与机制。

  (二)支撑保障。建立省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专家委员会,为试验区建设提供决策支持。按照国家级标准建立省两化融合促进中心,对各试验区、示范企业或示范工程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建立试验区评估动态管理机制,确保试验区建设水平和质量。建立工业信息化运行形势监控分析系统,各示范企业、重点工程要定期上报相关数据。

  (三)政策保障。省和各市、县(市)都要积极支持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省结构调整资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高科技产业投资等要重点向试验区倾斜。税务、金融等部门要制定政策,加大对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两化融合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为试验区建设提供更多的投融资渠道。强化企业投资主体意识,鼓励企业加大对两化融合的投入。

  (四)技术保障。根据我省实际,重点发展云计算技术、智能电网技术、高效能服务器、大规模集成电路、高端中间件、RFID、新型传感器、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产品和网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新信息产业技术联盟,对核心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促进新信息产业发展。

  (五)人才保障。充分利用我省人才政策,加大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对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进行脱产、半脱产培训,提高企业员工信息素养和技能。推进校企合作,优化专业设置,共建大学生实训基地,做好两化融合人才储备。

  (六)宣传保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群众性、多样性两化融合普及活动,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并积极参与建设的良好氛围。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编辑:mgerxz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