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链”融合典型案例·企业篇丨万华化学:深化“四链”融合,打造世界一流化工强企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2023-08-18 10:40

近年来,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华化学”)聚焦全球绿色化工和先进材料产业布局,坚持以产业升级为发展根基、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动力、以人才资源为引领支撑,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助力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成功走出了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万华路径”。目前,企业拥有科研人员4000余名,其中省级以上领军人才68人、博士210余人、硕士2300余人;建成国家聚氨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合物表面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高能级科研平台16个;近五年科研投入达到119.4亿元;累计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4800余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科技奖励7次;研发出全球首创技术11项、打破“卡脖子”技术31项,发展成为全球技术领先、产能最大、最具综合竞争力的MDI供应商和全球产业链完整、品种齐全的ADI制造商。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如下。

万华化学全球研发中心效果图

强化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主动承担烟台市绿色化工产业链“链长”责任,发挥自身创新优势,聚力做好延链补链强链。聚焦强链,依托国家聚氨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合物表面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平台,主动为下游企业技术研发提供分析检测资源,助力产业链中小企业提升研发能力。聚焦补链,持续加大无醛人造板领域研发投入和产业培育,与国内外知名设备厂商合作共建无醛胶合板自动化工厂,单方制板成本下降150元,生产效率达到脲醛胶95%以上,促进有醛产线向无醛产线快速切换转型。聚焦延链,针对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化工行业能耗问题,联合节能服务领域重点企业,创新推出新能源电力及废热回用技术,实现园区生产用热和社区生活用暖“双保障”。依托万华化学烟台工业园推广新能源电力及废热回用技术,为烟台市1亿平方米建筑保障冬季采暖,节省煤炭260万吨、节水2000万吨。在蓬莱新园区高标准建设“零碳工业园”,在全球制造业形成减碳新示范,引领全球化工产业低碳发展。

深化产学研合作,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校企人员互派、共建联合实验室、共担科研课题、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多种形式,全面加强与“高校系”“中科系”“企业系”合作,提升创新策源硬实力。已与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知名高校,与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与海尔、海信、安捷伦、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完成了一系列“卡脖子”高端化工新材料关键技术突破,并陆续进入产业化阶段。2022年8月,万华化学和北京大学共同成立“北京大学—万华化学联合研究中心”,2025年前将引入北京大学不少于100人的顶尖团队联合开展应用技术开发、“卡脖子”技术难题攻关。目前,研究中心分部楼体已基本建成。与海尔、海信等一流的冰箱制造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立联合实验室,加快研究成果的培育和转化,不断突破冰箱快脱技术,目前脱模时间已突破80秒,领先同行30秒以上,为冰箱行业提供了更加高效的解决方案。

北大—万华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优化人才培育机制,打造高端化工人才高地。一方面,自建大学育才。2020年6月,万华化学成立万华大学,旨在打造传播文化、分享实践、创新思想的学习平台,成为万华化学人才自主培养的摇篮。自成立以来,万华大学聚焦领导力、专业化、职业化三个方向,整合内外部资源,累计开展领导力项目5个班,培养管理者及潜在管理者2966名。开展专业化培训8299人次,有效提升全产业链专业技术人才的业务能力。开展职业化培训1万多人次,为青年人才提供了全方位、针对性的学习成长方案。另一方面,开展校企联合协同育人。面对化工专业在吸引优质生源、优化人才培养、提高就业质量等方面的系列挑战,万华化学主动联合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组成“校企4+1模式”,通过设立“万华班”、委托培养等方式,探索高素质化工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搭建校企论坛平台,举办校企对接活动,先后邀请32所本科院校、120位高校专家参加论坛。借助校企论坛平台,成功申报并立项教育部供需对接育人项目,为全面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开辟了新道路。

万华化学全球研发中心效果图

细化人才激励措施,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秉承“以价值体现价值、以财富回报财富”分配理念,专门设计富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在万华,研发人员薪酬按一线城市的高水平标准发放,生产人员按二线城市的高水平标准发放,综管人员按二线城市的中高水平标准发放,一流的研发人员薪酬比总经理高是常事。旗帜鲜明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科研人员自主开发的新产品成果转化盈利后,连续5年按净利润15%给予提成;改进现有工业化装置工艺,一年内产生的效益按20%—30%给予提成;每年的技术创新表彰大会,公司拿出重金奖励优秀成果和人才。持续推进国企改革,通过改革让骨干员工持股,将大家的事业与公司发展紧紧融在一起。

卓越工程师培养(万华班)

企业是产业的根基,也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的主体,是推进“四链”融合发展的关键一环。万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创新主体作用,打通了链接人才、高校、产业、创新各要素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为以企业为主导推动“四链”融合提供了样板。一是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万华化学始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成立大学育人才、投入巨资建平台、联合高校搞创新,走出了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成功之路。要积极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加大科研投入,联合高校院所、科研单位积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发挥好企业“四链”融合的创新主体作用。二是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人才是“四链”融合的总牵引。万华化学一直把人才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来精心培育和管理,始终以用宏伟的事业愿景感召人、以科学的分配体系激励人、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凝聚人、以系统的成才机制培养人,打造了一支充满激情、专业过硬、乐于奉献的优秀人才队伍,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源头活水。要不断完善支持企业引才育才政策措施,引导企业真正重视人才、引育人才、用好人才。三是把机制作为“第一生命”。推动“四链”融合,关键是要找到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机制措施。要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牵头作用,建立有效持久的信息共享、对接交流、利益分配的机制和渠道,真正实现各个创新要素互相交融、互促发展。

分享

热点推荐

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86-531-8901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

+86-531-8901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selectshandong@shandong.cn

版权所有 © 2022 山东省人民政府 保留一切权利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