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商务厅 版权所有
来源: 青岛新闻网2022-04-18 09:36:00
正在进行的青岛两会,
“制造业”成为广泛聚焦的“高频词”。
深入实施“工赋青岛”行动,打造“工赋青岛·智造强市”城市品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制造业与城市的关系也被放到一个全新的、更高的维度予以强调;
“实施制造业提振计划”“加快培育一批世界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则进一步明确着具体推进路径和阶段性目标。
会场之内,代表委员热议;会场之外,社会各界更是高度关注,反响热烈。
熟悉青岛发展进程的人们都清楚,制造业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是这座城市最大的比较优势。特别是步入新发展阶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城市争先进位的关键变量。之于青岛而言,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内在地标定、塑造城市的发展能级。
正因为如此,在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征程上,这座城市的决策层将制造业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两会上,锚定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青岛,旗帜鲜明地把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聚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优先发展,摆到了今后五年打造“六个城市”总体布局和今年各项重点工作的首位。
毫不夸张地说,青岛未来要强,制造业必须强。
经济体量要迈进两万亿,没有强大的制造业支撑不可想象;城市要迈向高能级城市,必须具备的创新能力、强大的管理服务能力,很大程度上也依托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
“青岛制造”肩负重任。深入实施“工赋青岛”行动,打造“工赋青岛·智造强市”城市品牌则是推动“青岛制造”更上层楼的关键所在。
只要善于在城市的大棋局中精准定义、通盘运筹,一个属于“青岛制造”的春天,一个青岛高质量发展的春天就将到来。
2021年7月,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亮相。
1
“工赋青岛·智造强市”:
重新定义“制造”
迈上发展的新征程,我们正迎来新一轮产业格局重构“窗口期”。制造业的形态、分布、发展模式、运行逻辑都在经历大幅的转型。要实现“工赋青岛·智造强市”,制造业自身必须紧握产业变革的机遇,踏上产业升级的风口。
近几年来,变革始终是“青岛制造”的关键词。坚持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引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新旧动能转换迈出坚实步伐。2021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9%,同比提升0.9个百分点,实现近年来首次提升;跃居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七位,重回全国“第一方阵”。三度获评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但是也要看到,在全市产业规模总量保持逐年提升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在逐步显现。传统产业占比较大、优势下降,新兴产业增长较慢、比重偏低,工业增量拉动不足、后劲不强等,已成为制约青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
打造“工赋青岛·智造强市”城市品牌,关键在加快推动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只有一个被全新定义的“青岛制造”,才能实现到2026年,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2%左右的既定目标。
为此,在产业选择上,立足青岛制造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围绕实施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聚焦全市产业总体布局和24条重点产业链,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做大做强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七大优势产业,突破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智能制造装备、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精密仪器仪表、通用航空、氢能与储能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海洋物联网、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
在空间布局上,树牢全域发展制造业的观念,编制全市制造业产业地图,坚持“空间集聚,区域协同”,突出“环湾引领、轴带集聚、园区支撑”,优化提升各功能区、专业化园区、市级重点工业集聚区、国际产业招商园、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承载支撑能力,规划建设十大千亩新兴产业园区,实施区(市)领办园区、一园一策推动、领导顶格协调、要素足额保障,营造良好产业生态。
2
“工赋青岛·智造强市”:
强力打造“集群”
很大程度上,城市竞争就是产业竞争,城市能级就是产业能级。要推动青岛向高能级城市迈进,承载“工赋青岛·智造强市”这一城市战略的“青岛制造”,必须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强力打造有世界级竞争力的制造业产业集群。
产业发展一再表明,集群化是产业集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产业向高端迈进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青岛积极顺应产业“链条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瞄准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编制实施重点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建立政企协同的全产业链工作推进机制,深入推进“方向聚焦、资源聚集、数字聚合、生态聚变”,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产业组织创新和集群发展之路。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等一批产业集群入选全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双双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国共25个,全省2个均在青岛,两个集群成功跻身“国家队”,既是国家对青岛产业发展的认可,更是赋予青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托。
集聚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主战场。围绕优化提升存量、引导布局增量,市区两级协同联动,深入实施市级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创建提升行动,择优激励、动态管理,推动各产业园区由“同质竞争”向“特色集约”转变,支撑带动全市工业经济调结构、促转型、提能级。家电及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船舶与海工装备等3个产业示范基地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居同类城市首位。汽车整车产量连续四年超过100万辆,产业产值超1000亿元。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区拥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近300家,产品本地配套率超过45%,全产业链产值突破千亿元。高端化工形成“2+2+5”产业布局,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初步彰显。
但对照“加快培育一批世界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目标要求,青岛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本地配套率依然不高,产业生态体系尚不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先导产业集群生态尚未形成。
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紧盯“微笑曲线”,加快推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绘制产业链全景图谱,分类推进强链、建链、延链、补链工程,实施产业链“链主”和骨干企业倍增计划,推动中小企业卡位入链,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融通发展的生态圈,推动“青岛制造”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特别是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等优势产业,重点发力。
海信自主研发国内首颗8K画质芯片。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依托海尔、海信、歌尔、惠科、京东方、融合光电等龙头企业,加快布局一批上下游项目,推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产业链建链补链,夯实产业基础、壮大产业规模,打造国内一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高地。
新能源汽车产业,精准把握国家政策导向,抢抓产业爆发增长机遇期,依托一汽解放、一汽-大众、美锦氢能、上汽通用五菱、北汽制造等龙头企业,瞄准轻量化、新能源化和智能网联化方向,加快引龙头、聚配套,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实现产业倍增,打造全国乃至全球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新高地。
高端化工产业,以布局董家口石化项目为契机,全力打造从石油炼制到基础化工原料、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的完整产业链,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能级,加快推动产业向安全、绿色、集约、集聚、创新、高效方向转型。
3
“工赋青岛·智造强市”:
创新开启“智造”
青岛“新制造”的蓝图要变为现实,“工赋青岛·智造强市”的核心要靠创新,要让“加工制造”更快地升级为“智慧创造”。
创新是城市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产业竞争的实质是创新能力的竞争。长久以来,青岛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努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近五年,累计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1.5万余项,创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5家、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30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达到26家。获评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项目128项,入选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9个,获评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4家,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工业技改投资近五年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其中,2021年增长29.7%,位居全省首位,2个案例入选“山东十大智能化绿色化技改优秀案例”。
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下线,惠科项目填补省内芯片制造空白。特别是全国家电行业唯一一家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获批组建,对于壮大青岛市智能家电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巩固提升全国智能家电制造业龙头地位,提供了又一个强力支撑。
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加快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发起成立全国首个城市级的服务型制造联盟,搭建供需对接平台,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及协调产业资源,促进“产品+服务”“制造+服务”模式迅速推广普及。2021年,青岛市入选综合类“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累计培育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达16家,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工业设计等10个服务型制造主要模式深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稳步提高。
踏上新征程,承载“工赋青岛·智造强市”的战略使命,青岛必须进一步加快“青岛制造”向“青岛智造”转型的步伐。
企业整体创新活力决定一座城市的“高度”。要使创新开启“智造”,就必须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技改拉动、创新驱动,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聚焦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产业联盟和联合实验室,创建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产学研用深度协同的创新模式,实施全链条、一体化关键技术攻关,集中突破智能芯片、工业传感器、网络控制系统等“卡脖子”技术,以创新引领优势产业强链、新兴产业建链、传统产业延链补链。
同时,聚焦“两业”深度融合,开展制造服务转型专项行动,探索建设服务型制造创新中心,大力发展精益制造与柔性制造,加快发展敏捷制造与虚拟制造,聚力发展智能制造与集成制造,打造服务型制造的“青岛样板”。
4
“工赋青岛·智造强市”:
“智造”引领未来
一座奋力向高能级跃迁的城市,一个正凤凰涅槃般展现出强悍竞争力的产业。制造业和青岛的未来,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被牢牢“绑定”。
“工赋青岛·智造强市”所开启的远不是制造业重振辉煌的故事,它打开的其实是一个制造业更深入地融入城市的方方面面,不断创造出新的应用场景,不断孕育出新的产业机会,甚至不断衍生出新的生活方式的诸多可能——这正是“智能制造”的应有之义。
“工赋青岛·智造强市”打开的是智能制造与智慧城市之间巨大的想象空间。而让这一切变化得以发生的基础,就是工业互联网。在这个数字定义一切的时代,工业互联网不只改变着工业,更成为链接制造业和城市最关键的平台。
而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先行一步,则让青岛可以有更大的底气去畅想未来。
近年来,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风口”,青岛聚焦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持续释放“两化”融合发展的叠加、倍增和加速效应。获批第二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第五个“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获批设立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引领建设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
累计示范培育17个工业互联网平台、52家智能工厂、496个数字化车间和自动化生产线,“上云用云”企业3万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93.4,居全省首位。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累计发布的40个“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中,青岛入选4个、占比高达10%。海尔、青啤入选全球“灯塔工厂”,卡奥斯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双跨”平台之首,获评“工赋强国奖”,“工赋青岛”模式已在多地成功复制。
“工赋青岛·智造强市”,如何书写青岛工业互联网赋能百业、应用落实的新故事,如何发挥先发优势,以“一超多专”平台体系为支撑,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为引领,推动实体经济做大做强、数字经济蓄势崛起,是当下面临的重大课题。
要以平台经济提升发展效能。做强“双跨”综合平台,支持卡奥斯打造世界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强化生态赋能模式,保持全国领先优势。发力垂直行业平台,推动橡胶轮胎、纺织服装、高端化工、食品饮料等近40家特定行业平台创新发展,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关键技术平台,以“工业互联网+工业App服务”模式为突破口,探索工业软件弯道超车之路,提升工业软件研发服务能力。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和全国首个场景赋能公共服务平台功能迭代提升,深化拓展“工赋青岛”,示范引领“工赋山东”。
要以“四新”经济增强创新动能。创新实施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和工业互联网“四新领航 能级跃升”三年行动,以新技术融合创新引领产业未来,以新业态工赋筑基夯实产业底座,以新模式场景驱动释放产业活力,以新产业原生倍增打造产业生态,力争数字产业化实现倍增,保持产业数字化领先优势,加快建成新兴技术融合创新、工赋业态全省推广、六化模式广泛普及、原生产业高端集聚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态势。
春风浩荡,百花盛放。“工赋青岛·智造强市”的宏大叙事已经铺陈开来。
前行的道路就在脚下,只要奋进,就能抵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