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这样“打头阵”

来源: 第一风口2024-02-26 14:48:54

       近日,各省市“新春第一会”陆续召开,新能源汽车企业代表成为各省份大会新的“座上宾”。“汽车产业变革已进入深水区,新能源汽车发展只会越跑越快。”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在会上如是发言,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企业正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过程中最值得期待的“生命力”。

  近日,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公布《2023年度热门产业盘点》,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注册量首次突破30万大关,同比增长25.26%。从区域来看,山东省现存9.85万家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位居全国第一,其中青岛市现存1.51万家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位居山东第一。

  企业数量的多寡往往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活跃程度,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地区在政策支持、市场环境、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竞争优势,青岛能够在企业数量上成为“尖子中的尖子”,也从侧面展现出了其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这一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

  2024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抓实抓好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新培育10个左右省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强龙头”,青岛理应担起“打头阵、当先锋”的责任,而已在企业端跑赢的青岛也的确拥有“挑大梁”的底气。

尖子中的尖子

  对标青岛在全国的GDP排名,这是一份超常发挥的成绩。

  从区域来看,山东省现存9.85万家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位居全国第一,广东省、江苏省分别现存9.08万家、6.92万家,位列全国第二、第三;从城市来看,青岛现存1.51万家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居山东第一、全国第十,分别跑赢了GDP排名更靠前的苏州、杭州、武汉、南京、天津和宁波。

  分行业来看,现存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当中,批发和零售业占比最大,约占41.2%左右,其次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约占29%,再细分来讲,销售服务型企业和技术研发型企业占据大头。

  这是一种很健康的产业布局结构。宏碁集团创始人施振荣曾提出一种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该理论指出,在产业链中,高附加价值更多体现在两端,即研发设计和销售,企业只有不断往附加值高的区块移动才能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在如今“卷”度超前的新能源车市,华为“不造车”的逻辑与“微笑曲线”就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三种合作模式,除了零部件供应模式,HI模式是提供全栈技术解决方案,鸿蒙智行模式则是深度参与产品设计、营销及终端销售,无论是哪一种模式,都是站在“微笑曲线”高端为主机厂赋能,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也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两端环节”成了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补课”的关键。2022年1月,华人运通中国总部落户青岛莱西,填补了青岛缺乏研发创新中心和汽车总部企业的空白;2022年9月底,一汽解放青岛基地研发能力提升项目举行开工仪式,填补了青岛商用车全流程整车技术研发中心的空白……

  为弥补研发弱势,由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及部分整车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的青岛市汽车产业科创联盟,将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山东半岛功能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汽车研发、制造、示范的汽车产业科创联盟,实现汽车产业研发资源的青岛集聚共享。

  而在销售端,青岛是全国第一批进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城市,从2023年前三季度销售数据来看,山东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65.9万辆,青岛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几近全省五分之一,再次实现领跑。

全链路培植深挖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山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指出,青岛作为全省“两核引领、多点支撑”产业布局中的“两核”之一,将为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实现2025年产能规模5000亿目标贡献核心力量。

  青岛要担起这份责任,单纯依靠“两端环节”的拉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对整条产业链进行全流程价值的培植深挖,尤其是在更容易释放出乘数效应的制造端,更是要重点布局。

  有数据统计,一台新能源汽车大概是由1万多个不可拆解的独立零部件组装而成,要把这些零部件全部组装起来,可以分为上万道工序,而生产这1万多个零部件,又涉及到钢铁、机械、化工、电子乃至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几乎所有工业大类,包含成百上千个汽车工业的供应商,产值数以万亿计。

  近年来,青岛整合各方资源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城,已经构建起较为完备的新能源汽车工业体系,2023年年底,新能源车风云T9在奇瑞青岛超级工厂实现首车下线,这也被业内视为2024年企业引进更多、更新产品到青岛基地生产的开端。据规划,到2025年奇瑞超级工厂可实现满产,届时产值将超380亿元。

  数据显示,青岛拥有整车生产企业8家,改装车生产企业32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900余家,自2018年以来,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超过40万辆。聚焦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形成了以奇瑞汽车、解放青汽、上汽通用五菱等整车企业为龙头,以国轩高科、力神新能源、特来电等零部件企业为配套的完善产业链,锂电池材料、电池制造、电控电机、底盘系统、车内外饰、整车制造及配套市场环节均有企业布局。

  目前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拥有了即墨汽车制造产业集聚区、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西海岸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城阳特种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等4个重点园区,还布局了3个新能源专用车及配套生产基地,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中的城市“新势力”。根据《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青岛要力争到2026年,产业链产值实现3000亿元,本地配套率达到55%。

打造本土龙头

  衡量一座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的优良程度一般通过三个维度:一是看是否有业内龙头公司入驻、建厂、或设立子公司与研发中心;二是看是否吸引了大批上下游的企业落地,孵化了一些研发型创业公司。三是看是否领先布局了新能源几大赛道,横跨产业链上中下游,并且在研发、制造、应用等多环节均有布局,三个流程环环相扣。

  以坐拥比亚迪全国最大生产基地的西安为例,2022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量101.55万辆,一举夺得全国城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冠军。数据显示,去年一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186.35万辆,其中西安工厂生产了99.5万辆,占比超过一半。目前,西安已深度绑定比亚迪、吉利、陕汽等领军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聚集了三星环新、众迪锂电池、法士特、埃顿、特锐德等一批龙头企业,拥有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近14000家,新能源汽车专精特新企业21家。

  而目光落回到青岛,尽管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量”上暂时领先,但仍然缺乏足够强的龙头企业,未能形成“质”的优势。

  从产品结构来看,青岛新能源汽车占比仍然不高,虽然拥有五菱宏光MINI EV这样夺得过“全球销冠”的明星车型,但产品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产业在价值链上的位置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从产业链看,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尚没有培育起实力较强的本土企业等等。

“国民神车”五菱宏光 Mini

  面对产业发展“量质不齐”的尴尬现状,青岛也开启了龙头引进的“补课”状态。2021年,青岛出资近200亿参与的奇瑞混改项目在即墨投资建厂,2023年末,奇瑞新能源汽车车型风云T9在奇瑞青岛超级工厂迎来首车下线,为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化跃升赋予新动力。

  尽管青岛目前并没有引入特斯拉和比亚迪,但如果能打造出一款具有竞争力的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将是一件更具挑战也更有意义的事情。


分享

热点推荐

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商务厅 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86-531-5176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

+86-531-5176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selectshandong@shandong.cn

版权所有 © 2024 山东省商务厅 保留一切权利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