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一、全国十三!新能源城市50强出炉,青岛“风”“光”无限

来源: 掌上青岛2022-11-21 09:32:03

新能源产业新赛道机遇空前、竞争激烈,努力的青岛赢得不错的“道次”。

近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2年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调研范围为所有中国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分别对各城市的新能源优质企业集聚度、新能源中小企业集聚度、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度进行信息采集和评分,进行综合汇总并排名,形成了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中国城市50强。

从新能源产业集聚度省份分布看,江苏、广东、山东的上榜城市数量占据前3名,分别为10个、7个、6个。

山东上榜的6个城市分别是青岛、济南、淄博、德州、烟台、潍坊,上榜城市数量占榜单的12%。

青岛位列山东首位、全国第13位。

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动力,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端牢“能源饭碗”,直接影响着国家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双碳”正倒逼国内各大城市加快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如何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为一道“必答题”。

青岛把新能源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实施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培育行动,构建绿色能源体系,在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能源开发生产利用,新能源汽车制造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这也是青岛能够上榜的主要原因。

01 角色显要:新的增长“引擎”

传统能源迭代升级是能源发展的一般规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全球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

当今世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气候治理呈现新局面,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紧密融合,生产生活方式加快转向低碳化、智能化,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在进入非化石能源主导的崭新阶段。

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低碳转型成效显著,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9%,煤炭消费比重下降至56.8%,常规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4亿千瓦、2.8亿千瓦、2.5亿千瓦、0.5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

能源低碳转型推动全球能源格局重塑,众多国家积极发展新能源,加快化石能源清洁替代,带来全球能源供需新变化。

“十四五”时期是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必须协同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与供给保障,加快能源系统调整以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国务院印发《关于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将“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高度,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层面,把新能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列,赋予其“新的增长引擎”的重任。

产业趋势明朗,政策导向清晰,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新能源产业的城市格局。《2022年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显示,50强城市中,华东区域上榜城市最多,占比52%;华南区域其次,占比14%;华北区域占比12%;华中、西南、西北区域的占比均为6%;东北区域占比4%。

深圳、上海、北京、武汉、常州、南京、苏州、广州、成都、合肥位列前十。这些城市无一例外地拥有新能源细分领域头部企业,比如,全球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总部设在深圳;风电企业上海电力、上海电气以及电池龙头企业璞泰来总部均设在上海;新能源车企业北汽蓝谷、光伏企业京运通、风电企业华能国际总部均设在北京;新能源车龙头小鹏汽车总部设在广州;蔚来工厂、锂电池龙头国轩高科总部也设在合肥。

当前,各主要城市都在加紧部署,新能源产业这一新赛道竞争激烈。

02 供给端:愈发“风、光”

发展新能源产业,有供给端和需求端两大维度。从供给端看,主要是太阳能、风能、核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生产。

青岛是典型的能源受端城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推动能源革命,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全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形势迫切,任务艰巨。

经过多年努力,青岛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快速增长。

2020年,青岛煤炭、油品、天然气、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15年的41.7%、36.1%、5.7%、16.5%优化到28.8%、31.4%、8.6%、29.2%。其中,煤炭消费由2015年的1486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1307万吨,占比下降12.9个百分点,较国家、省分别低28、38个百分点;油品消费稳步下降,天然气消费稳步上升,电力消费快速增长。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高,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2020年,青岛风电、光伏和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总装机253.2万千瓦、较2015年增长2.4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44.65亿千瓦时、较2015年增长近3倍,占总发电量比重由6.7%提升至23.4%。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总量约56.24亿千瓦时。

其中,风电领域建成大唐(青岛)风电场、华润新能源胶州风电场等项目,总装机114.38万千瓦;光伏领域建成即墨太阳能小镇农业科技大棚光伏电站、中节能普东农业科技大棚光伏电站等项目,总装机100.16万千瓦;生物质能领域建成恒源热电生物质能源热电联产、小涧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总装机38.7万千瓦。

也要看到,青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与江苏、广东、上海、深圳等先进省、市相比存在差距。可再生能源领域风电、光伏等装机容量不够大,占比不够高。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对能源发展做出部署,提出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实施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培育行动,构建绿色能源体系。

《青岛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谋划了青岛未来五年的能源发展蓝图,提出实施可再生能源倍增计划——以风电、光伏发电为重点,以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为补充,推动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协同化、规模化发展,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新增270万千瓦左右,总装机容量达到523万千瓦左右,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提升至48%左右。

启动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建设、打造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鼓励渔光互补、农光互补、风光储多能互补等“光伏+”项目示范……展望未来,青岛新能源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03 需求端:新能源汽车“担纲”

需求牵引供给,打造广阔的应用场景、刺激挖掘需求,是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是有效手段。

11月16日零时起,青岛正式进入“供热季”。据初步统计,目前,青岛集中供热面积达3.35亿平方米,居民用户304万户。供热已经成为能耗大户和排放大户,实施清洁能源替代非常有必要。

自去年开始,青岛启动“煤改气”清洁能源供热项目,计划利用三年时间,东岸城区关停燃煤锅炉56台,新建燃气锅炉32台。每年就可减少煤炭消耗12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6万吨、粉尘87吨,二氧化硫492吨、氮氧化物561吨、煤渣18.5万吨,效应可观。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青岛将实施全市供热燃煤锅炉天然气替代工程,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地区“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取暖工作,持续扩大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工业余热等清洁能源供暖规模。

交通出行是新能源大展身手的另一个重要舞台。截至目前,青岛机动车保有量约为365.4万辆,每年消耗大量能源,排放量巨大。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以新能源公交车为例,目前,青岛市区保有量已突破3300部,每年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6万吨。

新能源汽车是青岛近年来着力布局的重点产业。截至“十三五”末,青岛城市公交车、出租车气(电)化率分别达到93%和73.9%。截至2022年6月底,已建成电动汽车充电站1397座,充电桩3.44万台;建成换电站22座。市区基本建成2公里服务半径的公共充电服务网络,核心区基本建成1公里服务半径的公共快充服务网络。

近5年来,青岛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由1.9%增至4.1%,占比逐年提升。2018-202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每年约增长1.5万辆;2021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增长3.3万辆,保有量约15万辆,位居全国前列。

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取得成效。国内首列氢能有轨电车在青岛研发成功,全国首条5G氢燃料公交车示范线在青岛投入运营。氢能与燃料电池系统关键零部件制造、加氢站用压缩机制造等项目纳入山东氢能产业重大示范试点,初步构建集汽车、港口码头等于一体的氢能应用全场景示范……青岛氢能产业发展潜力凸显,东方“氢岛”加快崛起。

2019年,青岛出台《青岛市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政策实施以来,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19年的2.97万辆提升到2021年的17.2万辆,吸引了北汽制造总部基地、奇瑞青岛基地、美锦氢能生态科技园和华人运通高合汽车等项目相继落地。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将“新能源汽车”作为着力提升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作出部署安排。目前,青岛正在制定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版政策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再上新台阶。

技术赋能,政策叠加,场景丰富……新能源产业风头正劲,前景广阔、机遇难得。青岛基础好、势头旺,要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加快前瞻性布局,在产业化上做文章,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注入“绿色驱动力”。

分享

热点推荐

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商务厅 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86-531-5176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

+86-531-5176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selectshandong@shandong.cn

版权所有 © 2024 山东省商务厅 保留一切权利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