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向海图强蓝色篇章——从山东省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看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来源: 解放军报2024-06-25 11:00:00

海洋,是山东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多年来,山东省努力写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2023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7018.3亿元,居全国第二位。15个海洋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

海风轻抚,浪花起舞。依海而生、向海图强的山东,正扬帆满舵,破浪前行。

从“一群港”到“港口群”

“蓝色港湾”汇聚发展合力

从上空俯瞰,山东半岛曲曲折折的海岸线上,26个大小不一的港口次第排开,犹如颗颗宝石镶嵌其间。

然而,“量”上的优势并不意味着发展的领跑。曾经,由于腹地交叉、业务重合,山东沿海各港口同质发展、无序竞争问题突出,发展模式仍以传统装卸、仓储、转运等业务为主,制约港口功能升级。

2019年8月,山东港口集团在青岛市挂牌成立,山东省7个城市沿海港口有了庞大的“舰队”领航。各大港口走向规划“一盘棋”、资源开发“一张图”、管理服务“一张网”。

今年5月上旬,青岛一家物流企业通过“跨港区智能转运监管平台”申报转运一批货物。经平台自动审核放行后,一艘满载集装箱的船舶从日照港发往青岛,完成装船作业,经青岛港外贸干线向海外驶去。

“原先,货物只能通过陆路运至青岛港。现在两个港口间的水路畅通,还可以就近选择支线港口办理海关手续,时间和运输成本大幅下降。”该企业负责人介绍。

一体化改革后,像这样无缝衔接、流畅作业的场景,已在山东各港口司空见惯。2023年10月,青岛海关与域内多家港口联合打造的“跨港区智能转运监管平台”正式上线。通过这一平台,港口之间实现海关监管、港口作业、航运公司、代理系统数据联通共享。企业跨港区转运货物,只需一次申报就可完成多次转运,港口间搭建起“海上高速公路”。

改革进程不断提速,一体化发展的红利也在各港口加速释放:2023年,山东省港口货物吞吐总量突破17亿吨,位居全球第一;青岛港吞吐量、集装箱量分别跃居全球第四、第五,迈入世界一流港口行列;日照港成长为“最年轻”的5亿吨级港口,年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七位;渤海湾港吞吐量增长3倍多……

在港区的协同发展中,伴随吞吐量增长而来的不仅是货物,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同时在此交汇。除传统装卸业务外,山东港口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山东国际航交所、山东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高附加值产业在港口附近落地生根。

“现在的港口新业务,是很多‘老码头’无法想象的。”山东港口国际贸易集团负责人刘晋说,自己干了30多年港口建设和码头业务,没想过有一天会转型开展外贸。

一体化改革后,山东省将分散在各港口的100余个业务单元“合并同类项”,重组为投控、物流、贸易、产城融合等12个板块。“装卸港”换羽新生,向物流港、贸易港、金融港华丽转型。

走进山东港口西海岸大厦,港口原油、铁矿石、煤炭等30个货种的上下游企业汇聚于此。来自四川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表示:“我们正是看中山东港口一体化协同的优势,决定在此投资。通过港口构建的贸易综合服务平台,我们的原料供应端和成品销售端实现了全程联动。”

数据显示,山东港口融合上下游企业,累计为港口贡献吞吐量超6300万吨,外贸进出口总额超467亿元。西海岸大厦发展成为一座年营业收入破千亿元的“定海神针”,“蓝色港湾”焕发崭新活力。

从一株海藻到一个集群

“蓝色产业”亮出崭新名片

一株海藻蕴含多大能量?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一家生物医药企业,以海藻多糖和膳食纤维为原材料的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每年可生产80亿粒。

“这款胶囊最大的优势是安全,具有药物稳定性好、重金属含量低等优点。”企业负责人吴仕鹏介绍,经过多年发展,企业海藻系列产品已占据全球市场的25%。

距离这家企业8公里处的中国海藻科技馆,一个装着白色粉末的玻璃瓶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从海藻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材料超纯海藻酸钠,可用于开发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及生物医药制品。

2020年,国内首条超纯海藻酸钠生产线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建成投产,超纯海藻酸钠实现规模化生产。产品价格大幅降低,为下游相关企业研究打开了大门。

一株海藻,成就一个产业。在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栋华看来,“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蓝色药库’,海洋生物占地球总生物量80%以上,可以为新药研究和开发提供重要资源。”

2014年6月,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山东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新区,并明确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

经略海洋10年间,西海岸新区着力打造“蓝色药库”,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初现雏形:成功研制中国首个、世界第五个海洋原创药物——藻酸双酯钠片;成功研发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抗肿瘤海洋药物;建成全球最大综合性海洋基因库……

不只是海洋医药,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横跨海洋渔业、船舶制造、海上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还囊括海洋信息、海洋油气等新兴前沿产业。

初夏时节,烟台长岛迎来丰收期。深夜,渔民刘玉磊从烟台黄渤海新区八角港出发,开启为期1个月的海上“放牧”生活。7个小时后,晨曦微露,船只抵达长岛南隍城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靠近网箱,刘玉磊熟门熟路登上养殖平台,走进控制室。偌大的屏幕上,网箱里成群的鱼儿对着摄像机探头探脑,旁边实时显示养殖水体、鱼饵总量、鱼总量等参数。

“传统近海养殖靠天吃饭,多依赖人力、经验,风险难控。”刘玉磊介绍,智能网箱搭载“鱼脸识别”技术,让鱼的品种、体长等信息清晰可见。“我们给鱼配上二维码,到了餐桌,消费者可以通过扫码追溯它的生长过程,产品很受欢迎。”刘玉磊说。

从近海走向深远海,山东的脚步还在加快。去年底,山东省批复设立我国首个海上经济开发区——山东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用打造经济园区的思路建设海洋专属开发区。

“开发区将按照‘1+N’布局产业,‘1’即海上养殖区,‘N’即多个产业配套基地。”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于锋表示,“我们将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带动海洋食品、海洋装备等发展,由‘一条鱼’牵出‘一条链’,努力在海洋牧场融合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从荒滩沼泽到生态公园

“蓝色碳汇”释放勃勃生机

伴着东方鱼肚白,看一轮红日跃出海面;脚踩细沙,与浪花追逐嬉戏;在千亩防护林中自在骑行,吹海风赏美景……端午假期,山东省荣成市滨海公园迎来客流高峰。

天蓝海碧、水清潮平、风光旖旎,这个如今集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滨海生态公园,曾经是海边的一片荒滩沼泽,杂草丛生。

多年来,荣成市加强陆海统筹,标本兼治,对河道环境、入海口、水库的污染问题进行跟踪溯源,并对岸边杂乱的小养殖场、加工厂等进行拆除,海湾面貌得以重塑。

美丽海湾建设,一半在海面,一半在岸上。距离滨海公园一街之隔的樱花湖体育公园内,如今建有6公里国际标准的环湖自行车赛道、观景平台等设施,移栽各类樱花1万余棵,成功举办马拉松、自行车、无人机等多项高规格赛事。威海市生态环境局荣成分局相关负责人杜敦义介绍道:“海湾生态改善后,我们在海湾开展文化、旅游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以良好生态反哺经济发展。”

沼泽地变身城市“会客厅”,体育公园成为城市“展示窗”。荣成市海湾治理经验,是山东省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的缩影。数据显示,2023年,山东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5.6%,同比提升10.2个百分点,刷新监测纪录;累计建成国家级美丽海湾4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发展海洋经济,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基础,碧水蓝天又为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在山东,一个个水清、滩净、岸绿的美丽海湾,成为“两山”理论的生动注脚。

从荣成市海滨向海远眺,当地一家海产品养殖企业的10万亩确权海域一望无际。海域中间,五彩浮漂整齐排列,看似与寻常海水养殖基地无异。

“给这片海做个三维透视,才能看出藏在海面下方的奥秘。”企业负责人李长青说,眼前海域是一套立体养殖模式:上层养殖海带、裙带、龙须菜等藻类,中层养殖贝类,底层是人工鱼礁,养殖鱼、海参等。

采用这一模式,不仅单产比传统模式提高近30%,“蓝色碳汇”也从中产生。藻类、浮游类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贝类又以藻类为食,将碳分子以生物沉积的形式排解到海底,这些沉积物又成为海参、沙蚕的“美食”。如此一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沉入海底,形成海洋碳汇。

2021年,威海市在全国率先发放“海洋碳汇贷”,该企业正是依靠这项技术拿到首笔贷款,质押物是42.5万吨碳排放权。由此,看不见、摸不着的“蓝碳”从无价变得有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双向奔赴”。

碧水蓝天相交处,蕴含勃勃生机。向海,向洋,向未来,山东正一路高歌猛进。

 


分享

热点推荐

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商务厅 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86-531-5176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

+86-531-5176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selectshandong@shandong.cn

版权所有 © 2024 山东省商务厅 保留一切权利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