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商务厅 版权所有
来源: 大众报业·经济导报2024-07-04 11:00:00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起点在创新,关键在质优。
近年来,新材料企业加快实现科技创新,在关键产品领域向专业化、精细化不断发展,产业集群优势日益凸显。连日来,经济导报记者在调查走访中获悉,山东多家新材料科技企业从零起步、自主研发找寻到潜力巨大的市场,向上、向下延展出完备产业链,用“硬科技”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从零开始自主研发
“公司目前已申请专利29个,尤其是研发的高性能超细纤维复合新材料,打破了多年来国外对该项技术的垄断。”山东昌诺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刘文聚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公司拥有29个专利,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刘文聚说,公司2016年建厂,短短8年时间,就成长为新材料领域的“小巨人”企业。
“当时,国际上只有日本一家公司实现了超细纤维新材料的生产与销售。对方企业提出,需要花费2000万元购买专利使用权、1.1亿元购买他们的整条生产线,我们才能有机会学习到这项技术。”刘文聚回忆说,2016年,公司董事长张建林敏锐地发现超细纤维巨大的市场前景,决定深耕此领域。为了攻克技术瓶颈,在3年时间里,张建林曾18次远赴日本。
“硬科技”是企业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别人不给,我们就自己尝试、自己干。”刘文聚介绍说,张建林带领山东昌诺科技集团,走上了高性能超细纤维复合新材料技术的研发之路。
从模拟生产线到设备运转,从材料研发到技术突破,每次遇到技术瓶颈,张建林就去高校寻求合作。2018年,山东昌诺科技集团与东华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聘余木火教授;2019年,与四川大学合作研发超细基布的染色和水性涂层技术;2020年,引聘青岛大学韩光亭教授领衔的“纺织工程泰山学者”团队;2020年底,与青岛大学张元明教授及其团队进行密切合作……
随着项目不断取得进展,2020年,该公司牵头承担了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环保型高性能超细纤维复合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经过5年努力、上千次的生产设备调试,公司终于生产出了达标的产品。该项目技术成果通过了中国纺织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更是给出了‘该项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度评价。”刘文聚告诉经济导报记者,从技术、设备零基础,到申报自主专利36项,再到开发新产品30余个,山东昌诺科技集团依靠自力更生、顽强拼搏,成为国内超细纤维生产领域的龙头企业,也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
山东昌诺科技集团以创新创造、转型升级释放高质量发展蓬勃动能。据介绍,超细高端纤维具有绿色环保、材质更亲肤更柔软等特点,随着订单不断增长,该公司研发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真皮座椅,像特斯拉等汽车厂家就广泛应用了这种无纺布,市场潜力巨大。
有机硅产业链驱动发展
在潍坊市临朐县龙山新材料产业园的山东宝龙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宝龙达集团”),一条条国内先进的硅酮胶生产线依序排列,一批批密封胶产品从生产线鱼贯而出。
“目前,我们已突破了苯基有机硅单体、高纯环体、生胶混炼胶等关键制备技术并已完成相关生产验证。”宝龙达集团副总经理张迪介绍说,企业在建的有机硅特种单体及系列产品生产项目,生产的甲基苯基氯硅烷等产品,年产能2万吨,项目投产达效后,可打破国际垄断,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新质生产力。
作为有机硅行业的隐形冠军,宝龙达集团已成长为一家集有机硅新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并先后荣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诸多荣誉称号。
“行业认为有机硅胶是传统产业,但我们认为是朝阳产业。有机硅胶的原料是石头和生物甲醇,不需要煤炭和石油,非常符合国家的‘双碳’政策。”张迪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重创新成果的落地应用和价值转化。很多高端装备中都需要胶,如芯片等产品都需要粘连。由此,宝龙达集团开始将触角向产业上下游延伸,开始打造完整的有机硅产业链。
近年来,临朐县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创新引领、打造新兴产业“生态圈”,围绕延短链、接长链抓好新材料产业落地,保障企业畅通发展。
“在向上延链方面,公司凭借雄厚的科研技术优势,积极与山东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向硅酮密封胶上游原材料延伸,努力拉伸产业链条。公司通过有机硅新材料精馏提纯聚合反应装置,将有机硅混合硅氧烷体材料成功分离成各个单体,经过合成转化为具有多种特殊功能的硅油和氟硅共聚胶体材料,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铁、船舶、石油钻井等高端有机硅精细化工领域。”张迪介绍, 在向下延链方面,公司充分整合优势资源,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升级和科研成果集成创新,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稳步推进有机硅原材料的生产与后期深加工项目的推进。
新材料、新业态加速成长的背后,是创新力的硬核驱动。近期,山东省2024年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公布,多家新材料企业成功通过复核。美氟科技在半导体领域成功研发出适用于磁悬浮泵的产品,实现国产替代;鹏程陶瓷的侧封板产品成功解决了超薄钢带生产线的重要技术壁垒,完美适配该产线的全球供应商。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有机硅特种单体及系列产品生产项目建设,建成投产后可年新增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1.8亿元,走出新材料行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之路。”张迪对经济导报记者说。
科技与人才是“底气”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以创新带动产业迈向中高端。近年来,山东不断推进“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和“雏鹰—瞪羚—独角兽”梯队培育体系建设,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用“专精特新”秀出“硬科技”。
如果说优质产品是制胜市场的法宝,那么,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底气”。“为积蓄人才力量,企业领导带队走访了全国有机硅研究的高校,与中科院化学所、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所拥有有机硅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的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实施人才战略,集团设立了‘千名有机硅科创人才奖励基金’,为有机硅行业的青年才俊发放奖励基金。”张迪告诉经济导报记者,为让科学家、专业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参谋员”“辅导员”,企业成立了“学友会”,建立起各个院校硕士、博士之间横向交流的平台,通过科研交流、技术合作等实现信息互通、“借智发展”。
为推进资金链、人才链与创新链和产业链发展加速融合,今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下称“青岛能源所”)、山东能源研究院与青岛高新区管委共同投资建设的合成生物产业技术转化平台完成签约。“一项技术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必然要经历中试、放大、熟化的‘深加工’过程。在转化过程中从‘1到100’的阶段,科研机构缺少资金、市场等要素赋能,往往无法让技术与市场粘牢。”青岛能源所平台公司负责人李文科表示,“一个汇聚了全要素的平台,可以助力成果转化越过‘死亡之谷’。”为此,合成生物产业技术转化平台将聚焦合成生物技术领域,分期建设包括发酵中试平台、发酵工艺验证平台、分析测试平台、微生物培养平台、分离纯化平台、GMP平台6个公共支撑平台和1个个性化项目孵化平台。该平台将引进青岛能源所、山东能源研究院的科技成果进行中试放大和技术熟化,通过成果转化孵化科技企业,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创新活力不断释放。李文科认为,中小企业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平台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接下来将持续拓展服务功能,把服务和转化做宽、做深、做细。
坚持梯次培育,山东瞄准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之路,着力实施中小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大力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连续出台多项政策,山东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在特定领域“锻长板”,拥有自己的“金刚钻”,在产业链中形成独特优势,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常抓不懈,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需求,持续加大企业梯次培育力度,助力企业走好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成为引领带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