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新区:“五维创新”构建现代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来源: 大众报业·经济导报2025-04-25 09:00:00

“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这,就是“大食物观”在现代海洋渔业中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深入贯彻“树立大食物观”的指示精神,坚持“科学布局、科技赋能、走向深海、绿色生态”原则,强化全政策链扶持、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三链”协同发力,以“五维创新”构建现代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4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达34.78万吨,同比增长3.3%;实现产值约96亿元,增长5.1%,在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中占比超过50%,在全市渔业产值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走出了一条具有新区特色的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服务+管理”:制度赋能护航全链条

人工增殖放流,指的是直接向海洋等天然水域投放渔业生物,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改善和优化水域的群落结构。

青岛西海岸新区(下称“新区”)正是凭借频繁开展的增殖放流活动,加强了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显著增强了海洋渔业资源的自然增殖能力。

根据新区提供给经济导报记者的相关数据,截至2024年,该区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青岛亿海丰水产品有限公司等6家中标单位在古镇口湾海域、灵山湾海域、胶州湾海域分别放流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褐牙鲆、绿鳍马面鲀,共计放流7亿余尾,投放礁体47万余空方。

相关专家表示,增殖放流活动恢复了渔业资源与濒危物种种群,修复了生态链平衡,改善了水质并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对于促进渔业经济、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增殖放流仅仅是制度赋能的一方面。据了解,新区以制度创新为引擎,构建“全周期”管理体系,先后出台海洋牧场建设、海洋渔业船舶管理、水产苗种产地检疫、水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等办法规定,推动渔业工作规范化发展。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加强水产养殖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完善新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空间。统筹推进渔业园区、渔港经济区和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三区”建设,推动海洋渔业标准化、生态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加快提升海洋渔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近海+远海”:立体布局建设蓝色粮仓

在4月1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山东在现代渔业领域正快速发展,山东产的海水三文鱼不久后将更快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

实际上,全球温暖海域三文鱼养殖的先河,正是新区开创的。

据了解,新区坚持“疏近用远、生态发展”理念,近海“牧场化”、远海“智能化”成为新区海洋渔业转型关键词。在远海领域,全国首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成功落地,建立了完善深海养殖产业管理运行机制,制定出台了“一个规划,四个办法”,“深蓝系列”大型智能网箱累计收鱼1000余吨,开创全球温暖海域三文鱼养殖先河。此外,新区还创新打造“1+N+N”新模式,加快构建集苗种繁育、深远海养殖、冷藏加工、仓储物流于一体的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产业链发展新格局。

据新区方面介绍,国产深远海三文鱼(以“深蓝2号”网箱养殖为例)因运输时间短(出鱼后最快1天即可上市),其肉质更鲜嫩Q弹;其次,因海水养殖环境与肉质特性,比淡水养殖的虹鳟等品种更符合生食标准;此外,深远海三文鱼定位每公斤60—80元的中高端价格区间,面向对品质有较高要求的消费者,并与淡水养殖的虹鳟形成相互协调的市场定位。

在近海区域方面,目前新区已建成17处国家级海洋牧场,占全国十分之一,成为全国县(区、市)级最大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群。同时拓展海洋牧场发展功能,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集生产、观光、垂钓、餐饮、娱乐、文化、科普等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渔业综合体。

“现代+绿色”:双擎驱动激活新动能

走进青岛瑞滋集团有限公司,其面海而立的多层建筑里正在养殖海参。2024年,通过青岛市海洋重点项目——“高值化水产品育种和生态养殖创新示范项目”建设,该公司打造了占地面积80亩的现代化种业集聚区,建成现代化渔业养殖设施,建设多楼层立体海水生产车间,推动参、虾“上楼”,形成水产养殖新模式。

青岛瑞滋集团的“参、虾‘上楼’”,是新区加快发展壮大现代海洋渔业产业体系的成果之一。新区还建立智慧养殖数智平台,在鲁海丰国家级海洋牧场,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水温、溶氧量等12项指标,AI算法精准调控投饵量,使养殖周期缩短20%,饵料系数降至1.2。

现代化渔业养殖设施的建设仰赖海工装备制造。新区充分发挥相关优势,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技术为支撑,深度赋能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深蓝系列”“国信系列”大型养殖工船从新区始航,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实现了由“0”到“1”的突破。

此外,新区还扎实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加强渔业投入品监管,严格执行养殖常规药物的休药期制度,开展水产养殖投入品专项整治行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

“种业+繁育”:种业振兴贯通产供销

在琅琊镇胡家山沿海,坐落着中国北方海洋种业繁育中心项目。该中心陆域研发培育基地面积450亩,海域放养实验基地面积11625亩。

依托这一平台,该中心进一步吸引海洋科研人才集聚,企业与科研院所“牵手”,以科技赋能产业。中心现已入驻青岛瑞滋集团、卓越海洋集团等6家海洋苗种培育企业,以及黄海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7家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发水产新品种。

据了解,上述中心正是新区持续开展水产种业扶优行动,强化育繁推一体化建设,推进渔业科研平台建设的成果之一。新区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集成,创新智能渔场、良种选育、养殖尾水处理等关键技术,并且加快现代水产体系建设,青岛瑞滋集团“刺参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建设示范项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专项(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以及卓越海洋集团“对虾新品种选育示范中心项目”三处水产种业基地项目,正是该中心支持下的成果。三处项目新增养殖水体23300立方,大幅提升了新区水产苗种供应能力。当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刺参新品种“参优1号”市场占有率将提升至50%,凡纳滨对虾“海茂1号”市场占有率将达20%。

此外,新区还聚焦海参、金乌贼、许氏平鮋、牙鲆等优势品种,新培育一批省级水产原种场,全区共创建国家级刺参良种场1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5处,“金乌贼全人工繁育与增养殖技术创新应用”获得2024年度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品牌+文化”:深挖底蕴赋能品牌出圈

今年2月6日,新区2025年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暨品质西海岸建设动员大会召开。大会提出实施品牌影响力提升行动,并且打造具有新区特色的“好品西海岸”区域品牌体系。

以“品质西海岸”建设为抓手,新区实施海洋渔业品牌精品培育工程,并将品牌建设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阡上社区附近海域,分布着一种珍贵的海产——阡里毛虾。阡里毛虾的捕捞历史悠久,渔民们使用长约3米、宽0.5米的大网兜,通过人工拖行的方式在海里来回走动进行捕捞‌,而且这种捕捞技艺已经传承了三四百年,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符号。

正因为海产的稀有性以及捕捞技艺的独特性,“阡里毛虾”(31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取得国字号地域“身份证”。

据了解,新区一直在积极开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工作。除了“阡里毛虾”,“灵山岛海参”也成功入选《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库》,并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个。此外,“灵琅八鲜”品牌以“琅琊文化”为魂,以灵山岛、灵山湾为地理标志,将千年海洋文明与现代产业结合,推出“耕海记”“海岛生活节”等IP活动,依托琅琊祭海节全力打造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琅琊台集团海洋加工产业借力首届联合国海洋城市大会进行文化输出,品牌价值叠加文化软实力,新区海洋渔业从“卖产品”迈向“卖品牌”“卖文化”。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海洋渔业发展体系,强化陆海接力、岸海联动,不断拓宽海洋渔业新增长点。扎实做好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工作,以高质量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放大高能级开放平台作用,赋能新区优质海洋鱼产品走向世界,创建现代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局长隋俊昌对经济导报记者介绍。


分享

热点推荐

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商务厅 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86-531-5176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

+86-531-5176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selectshandong@shandong.cn

版权所有 © 2024 山东省商务厅 保留一切权利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