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商务厅 版权所有
来源: 大众日报2022-10-26 10:14:18
近日,泰安市住建局印发《关于支持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结合自身职能职责,全力推动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贡献力量。
坚持高点定位,明确目标任务。推进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材发展,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市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市住建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市新型建材产业链专班作用,把产业链培育作为稳增长、稳运行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助推产业链企业做大做强。《实施意见》结合泰安市新型建材产业发展实际,广泛征求意见,多次修改完善,明确了推进新型建材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下一步,要进一步抢抓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发展机遇,全力打造绿色新型建筑材料、绿色建筑产业循环共生的创新发展集聚区,切实提高新型建筑材料产业活力、发展质效,到2025年,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含水泥及水泥制品)结构布局持续优化,规模实力显著提升,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力争突破200亿元。
突出重点工作,助推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明确了推进新型建材产业的重点工作和有效举措,将举全局之力加快泰安市新型建材产业发展步伐。
绿色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方面,明确了进一步优化升级产品结构、空间布局,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等措施,重点发展高品质、绿色化、清洁化产品;积极引进防水建材、保温隔热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等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产业链绿色化、高端化升级。打造以岱岳区建材生产基地、肥城建安总部为核心的产业带,依托大汶口工业园、岱岳新兴产业园等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产品,推动产业集聚、空间布局优化。精准招引全产业链、新型装修、装配式等建筑公司,重点关注绿色、节能等新型建筑材料招商引资,创新打造集建筑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工厂化、智能化新型建筑材料生产基地。鼓励企业大力实施绿色生产行动,通过生产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进一步提升生产绿色化水平。大力推广绿色建材,鼓励政府投资、重点工程、市政公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项目率先采用绿色建材,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积极发展绿色化建造,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工程策划、设计、生产、运输、施工、交付等建造全过程,打造一批绿色建造示范工程。
创新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推动业务模式升级,推动新型建筑材料与建筑安装产业融合发展,搭建建筑安装与新型建筑材料产业联盟等,实现市县跨区域协同发展,促进交流合作。大力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与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建筑绿色化、节能化水平。大力延伸生产性服务业,鼓励企业提供定制化、集成配套、安装调试等全链条服务,支持企业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鼓励企业通过加强关键技术创新攻关,增强技术研发实力,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等措施,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在推广装配式建筑方面,要求政府投资项目、新建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及地下管廊等项目全面实施装配式建造;新供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装配式建筑面积占该项目地上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到2025年达到40%以上,18层以下(含18层)装配式建筑装配率不低于65%,18层以上装配率不低于50%。
智能发展,提升产业发展品质。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鼓励企业加快生产装备智能升级、工艺流程智慧化改造,推动行业智能化标准提升以及示范项目建设,鼓励建材骨干企业建设智能制造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优势互联网企业合作,建设具有业务协同、信息集成、服务交易等功能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形成涵盖产品生产、运输、设计、施工、咨询等建筑全产业链的集成服务能力。加大BIM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实现项目全过程可视化、数字化管理,解决各阶段重复建模、信息割裂等问题,进一步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加快实施行业品质革命,强化质量攻关,打造品牌优势,健全评价认证体系,以质量推进泰安市向“品牌强市”转型。在企业培育提升方面,通过加强龙头企业招引和培育,不断提升规模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和助推新型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保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在保障措施方面,明确了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和人才支撑三大措施,全力保障新型建材产业发展。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建立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产业扶持的具体问题,对重点任务推进情况,实行季度调度、定期考核,确保各项重点任务如期推进、高效落地。强化政策支持,综合运用各种支持政策,加强要素保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引导产业健康发展、集聚发展。强化人才支撑,积极宣传落实上级人才引进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培养引进技术研发、生产工艺、检验测试、高技能工人等紧缺型人才,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曹儒峰通讯员张伟报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