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高质量发展

来源: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2023-08-15 11:10:00

“十年来,我们一直想成立生物研究院,但苦于没有带头人,无法实现成体系的成果转化,企业提升科研水平遇到了瓶颈。”山东金城医药集团的“烦恼”,随着山东理工大学副教授马钦元的到来迎刃而解。

近年来,山东理工大学推动高层次人才挂职企业“科技副总”。马钦元来到企业后,利用技术专长,对酶的发酵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方式进行优化,不仅突破了关键技术瓶颈,还使企业生产成本降低80%以上。目前,山东理工大学“科技副总”团队共为山东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740余个,与企业签订技术开发合同150余项。不断成熟的“科技副总”制度,正是山东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融合发展的缩影之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谋划、一体部署,凸显三者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山东如何推动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部署落地生根,撬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一道迫切需要破解的考题。

山东创新实施以人才链为总牵引,优化教育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的“四链”融合发展机制,巧用顶格推进、人才流动与匹配、高能级平台建设“三把钥匙”,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部门壁垒如何打破?

建立顶格推进机制,“敲开核桃”融链固链

机制不活,竞争力就难以提升。过去,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虽各自成链,但融合欠缺,主管部门之间相互协同不够。

为此,山东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党管人才制度优势,在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省委人才办统筹协调,建立起行业领域分管省领导挂帅、主管部门牵头、教育科技人社等要素保障部门支撑的顶格推进机制。

产业所需,机制所应。集成电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喻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枢纽。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首先要摸清家底。然而,迈出这第一步,并不容易。产业链条长、技术专业性强、领域覆盖面广的特点,给摸清家底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为此,省委人才办会同工信、教育、科技等部门,深入开展调研,一场解剖麻雀式的解链行动悄然展开。在梳理明晰“四链”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调研团队进一步聚焦到20家重点企业、7所重点高校、16家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解链调研。

集成电路细分领域发展有哪些急需突破的技术问题?科技创新最需要哪些人才?专业学科建设存在哪些短板?随着一个个问题水落石出,山东集成电路产业问题清单随之形成。调研团队并没有把调研成果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提出了针对性强的意见建议和融合发展计划,加速企业、创新平台、重点项目、领军人才一体布局、一体发展。

运用这种解链模式,山东面向具有优势地位、急需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海洋、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生命科学、哲学社会科学5大领域,梳理确定448家重点单位,实施融合机制构建,并着力向16市重点产业领域拓展延伸,形成省市联动的生动局面,目前共征集人才引进、培养供给、技术攻关等各方面需求4.3万个,让融合有了清晰明确的主攻方向,整合人才、教育、创新链条工作进行联动解决,形成现实需求牵引下的“四链”响应机制。

科技大市场是推动技术运用和成果转化的“大枢纽”,也是促进“四链”融合的“加速器”,省委人才办与科技部门联手,谋划高水平科技大市场建设举措,提升市场化配置科创资源能力。面向全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的高校、“中科系”研究所、知名市场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组建高级技术经理人库,首批吸纳20名省内外优秀技术经理人,为全省科技大市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高标准打造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与47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挂牌科技型企业产股权及高校知识产权项目3418宗,有力促进了人才创新成果、高校智力资源向产业链流动,“四链”融合愈加巩固。

从解链接链,到融链固链,山东“四链”融合机制让科教、产教协同育人更加高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协同和产学研合作更加紧密,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

人才“活跃因子”如何激活?

畅通人才流动和匹配,让产教需求有机结合

“四链”当中,人才链是最活跃的因素。推进“四链”融合发展,以人才链为总牵引,可以更好优化教育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

山东省立医院去年引进了一套呼吸内窥镜分析系统,这套系统由山东派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医学影像进行分析判断,能够协助发现隐藏病灶,从而把医生从大量的测量、重复性对比中解放出来。

“刚开始涉及‘AI+医疗’领域,公司一时无法攻克视觉计算技术,想要求助专业研发机构,但因为是初创公司,难以达成合作。”派瑞医疗创始人耿昊坤是“海归”博士,他坦言,内窥镜分析系统之所以“难产”,根源还在于产学研协同配合不够。

为打破产学研合作壁垒,济南大学积极利用省里人才改革政策,探索创新人才共引共享共用机制,和济南市市中区联合推出校地协同、引才用才、双向挂职等10条举措,推荐耿昊坤成为济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教师,这是人才共引共享共用的一个典型案例。

双方借此进行资源整合、深度合作,把高校的计算、视觉团队与其企业的科研资源相加,校企协同发力,不到一年就实现了内窥镜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的突破,并实现产品化。

让人才流动起来,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上发挥最大效用,是激活人才链的关键。“济南大学人才共引共享共用机制,让人才在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中自由‘穿梭’、加速‘赋能’,让人才的源头活水充分涌流。”济南大学人力资源处处长董洁介绍,目前,校企合作共引高层次人才70余人,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化工等10余个产业领域,形成了“一人双岗、就职高校、服务产业”的人才工作格局。

一流教育培养一流人才。加强教育培养供给,深化产教协同育人,山东人才资源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再上一台阶。山东是教育大省,也是产业大省,部分领域人才培养产出速度赶不上产业人才需求增长速度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近段时间,山东新招引落地的一批大项目,急需相关产业人才5000人以上,但省内人才培养规模仅千余人,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为破解这一难题,省教育厅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与产业匹配调研,对3.4万家规上企业人才培养需求进行梳理,从规模与规格上剖析供需匹配问题,形成教育供给调整匹配清单,优化人才培养方向。省委人才办会同教育、工信等8部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育专项行动,启动省级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改革试点,推动15所高校与35家企业、科研单位通过“校企联合、工学交替”模式联合培养博士58名、硕士360名。另外,依托有关高校在农业、信息技术、医学领域探索建设高等教育共同体,积极引入企业、科研单位等资源,实施更加多元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

一流创新要素如何汇聚?

瞄准产业升级需求,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

科技创新离不开平台载体,推进“四链”融合,平台载体也是重要依托。

烈日当头,在位于潍坊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的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内,助理研究员冯铃洋穿梭在一片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洁田模式的田地里。

这片田地刚打完除草剂,两种农作物用的是同一种除草剂。除草这项“苦差事”变得省时省力,得益于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研发的抗除草剂的玉米新品种。去年,应用这项技术,冯铃洋所在的团队种植的1万亩作物喜获丰收,今年他们决定将使用范围扩大到30万亩。

不仅是玉米新品种,研究院还获得了小麦第三代杂交育种体系的保持系候选株系,在杂交育种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而这两项新成果,均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聚焦优势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争做本领域的“特长生”,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成立以来,已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39项,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13个,2项成果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基础教学在北大、科学研究在潍坊、成果转化在山东,这样的合作模式让校地双方都尝到了甜头。“我们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坚持人才管理做‘减法’、人才支持做‘加法’,精准放权松绑,有效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激情。”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邓兴旺说,研究院为我省集聚一流创新要素,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赋能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由企业牵头成立平台载体,推动“四链”融合,更能瞄准市场最新需求,对细分产业领域进行技术赋能和资本赋能。

微纳传感技术对高水平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依赖性强,未来市场前景广阔。明石创新(烟台)微纳传感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采用“公司+研究院+联盟”的运营模式,依托国内外知名高校资源及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引进高端研发人才,融合国内外创新资源,着力打造高水平的微纳传感技术创新高地,公司被认定为2023年度山东省瞪羚企业。

明石创新作为发起单位,牵头建设山东省微纳传感技术与智能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山东省微纳传感技术与智能应用制造业创新中心两大省级创新平台,联合46家核心成员单位,系统梳理产业链和创新链技术难题56项,为多个制造业重点领域提供传感器核心器件和解决方案。

今年以来,山东实施创新创业共同体“四链”融合提升行动,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组织力量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245个,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分享

热点推荐

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商务厅 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86-531-5176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

+86-531-5176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selectshandong@shandong.cn

版权所有 © 2024 山东省商务厅 保留一切权利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