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英才、海岱齐鲁“双向奔赴”

来源: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2022-10-11 09:47:07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需要人才、呼唤人才,也必将成就人才。

  过去十年,山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大力实施“人才兴鲁”战略,聚力“加强人才引育创新”,以更加积极的举措发现人才,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使用人才,以更加有效的政策保障人才,努力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让海岱齐鲁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淄博以“五好城市”建设推动青年人才发展环境升级,东营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人才创新引领示范区,德州实施人才工作“北接南融”专项行动……当下,一个个由16市党委书记选题并领衔攻坚的人才工作项目正加速推进。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我省已连续三年实施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各地人才事业实现蓬勃发展。

  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坚持正确方向、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我省召开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省委人才座谈会,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山东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党管人才工作体系和推进机制的若干措施、建立党管人才清单,省市县三级党委全部设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率先开展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更加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健全。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花生专家崔凤高,扎根基层从事花生科技推广工作近20年,但由于学历不符合条件,一直无法晋升正高级岗位。就在去年,省农科院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岗位“破四唯”竞聘,不看论文,不看学历,只衡量工作实绩,只评价作出的实际贡献,崔凤高最终脱颖而出,成功晋升研究员。

  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增活力,我省打出了一系列人才发展改革“组合拳”:出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22条、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20条等文件,颁布《山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支持高校自主设立内设机构和岗位、确定用人计划、招聘人才,下放高校、科研单位职称评聘权;建立包含1万个编制的全省“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专户”,保障用人单位引才需要;试点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支配权;在全国率先建立基层医生和中小学教师“专属”职称制度,全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

  “全省各类用人单位招聘岗位13592个,人才需求86601名!”深入推进“人才引育创新”,今年我省集中征集全省各类单位招聘岗位及人才需求,并于4月首次开展全省人才需求“云”发布会,向天下英才广发“求贤令”。

  实施“双一流”毕业生倍增计划、“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打造“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引才活动品牌;建立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发现使用机制,对顶尖人才实行“一事一议”引进;实施领军人才“筑峰计划”,深化提升泰山、齐鲁人才工程……我省对不同人才采取针对性、个性化的引育方式和政策,构建从青年人才到领军人才再到顶尖人才的全方位扶持体系。

  一组数据足以印证人才集聚态势的持续增强:全省人才资源总量从2010年的818.9万人增长到现在超过1500万人,位居全国第三位。目前,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达到121位,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超过4400名。

  人才平台是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基石”,是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磁石”。我省积极搭建人才事业平台,启动一流学科建设“811”计划,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筹建康复大学、空天信息大学;打造“1313”实验室体系,建成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未来网络研究院等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加快人才引领型企业塑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

  良好生态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关键所在。我省高标准打造“山东省人才之家”,构建“人才贷”“人才投”“人才板”“人才险”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让人才心无旁骛、专注事业发展。打造山东人才创新发展大会等具有影响力的人才活动,“人才山东”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搭建全国首个磁悬浮动力技术基础与应用标准化工作组,集聚各类高层次研发人才70余人……近年来,山东天瑞重工有限公司成功突破了一系列磁悬浮关键技术,成为我国少数掌握磁悬浮动力装备核心技术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省注重围绕全省重大发展战略配置人才资源,人才发展效能明显提升。支持人才领衔实施科技攻关,精准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探索“揭榜挂帅”机制,过去十年,全省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47项。推动人才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建立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机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7.9倍,高层次创业人才创办企业达到1007家。引导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推动人才助力海洋强省建设,“十三五”以来,16个海洋领域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的42.1%,居全国第一。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需要人才、呼唤人才,也必将成就人才。

  过去十年,山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大力实施“人才兴鲁”战略,聚力“加强人才引育创新”,以更加积极的举措发现人才,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使用人才,以更加有效的政策保障人才,努力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让海岱齐鲁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淄博以“五好城市”建设推动青年人才发展环境升级,东营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人才创新引领示范区,德州实施人才工作“北接南融”专项行动……当下,一个个由16市党委书记选题并领衔攻坚的人才工作项目正加速推进。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我省已连续三年实施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各地人才事业实现蓬勃发展。

  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坚持正确方向、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我省召开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省委人才座谈会,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山东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党管人才工作体系和推进机制的若干措施、建立党管人才清单,省市县三级党委全部设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率先开展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更加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健全。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花生专家崔凤高,扎根基层从事花生科技推广工作近20年,但由于学历不符合条件,一直无法晋升正高级岗位。就在去年,省农科院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岗位“破四唯”竞聘,不看论文,不看学历,只衡量工作实绩,只评价作出的实际贡献,崔凤高最终脱颖而出,成功晋升研究员。

  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增活力,我省打出了一系列人才发展改革“组合拳”:出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22条、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20条等文件,颁布《山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支持高校自主设立内设机构和岗位、确定用人计划、招聘人才,下放高校、科研单位职称评聘权;建立包含1万个编制的全省“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专户”,保障用人单位引才需要;试点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支配权;在全国率先建立基层医生和中小学教师“专属”职称制度,全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

  “全省各类用人单位招聘岗位13592个,人才需求86601名!”深入推进“人才引育创新”,今年我省集中征集全省各类单位招聘岗位及人才需求,并于4月首次开展全省人才需求“云”发布会,向天下英才广发“求贤令”。

  实施“双一流”毕业生倍增计划、“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打造“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引才活动品牌;建立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发现使用机制,对顶尖人才实行“一事一议”引进;实施领军人才“筑峰计划”,深化提升泰山、齐鲁人才工程……我省对不同人才采取针对性、个性化的引育方式和政策,构建从青年人才到领军人才再到顶尖人才的全方位扶持体系。

  一组数据足以印证人才集聚态势的持续增强:全省人才资源总量从2010年的818.9万人增长到现在超过1500万人,位居全国第三位。目前,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达到121位,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超过4400名。

  人才平台是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基石”,是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磁石”。我省积极搭建人才事业平台,启动一流学科建设“811”计划,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筹建康复大学、空天信息大学;打造“1313”实验室体系,建成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未来网络研究院等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加快人才引领型企业塑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

  良好生态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关键所在。我省高标准打造“山东省人才之家”,构建“人才贷”“人才投”“人才板”“人才险”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让人才心无旁骛、专注事业发展。打造山东人才创新发展大会等具有影响力的人才活动,“人才山东”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搭建全国首个磁悬浮动力技术基础与应用标准化工作组,集聚各类高层次研发人才70余人……近年来,山东天瑞重工有限公司成功突破了一系列磁悬浮关键技术,成为我国少数掌握磁悬浮动力装备核心技术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省注重围绕全省重大发展战略配置人才资源,人才发展效能明显提升。支持人才领衔实施科技攻关,精准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探索“揭榜挂帅”机制,过去十年,全省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47项。推动人才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建立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机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7.9倍,高层次创业人才创办企业达到1007家。引导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推动人才助力海洋强省建设,“十三五”以来,16个海洋领域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的42.1%,居全国第一。


分享

热点推荐

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商务厅 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86-531-5176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

+86-531-5176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selectshandong@shandong.cn

版权所有 © 2024 山东省商务厅 保留一切权利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