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山东这个行业是如何破解科创人才难题的

来源: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2022-02-18 09:42:10

  虎年新春伊始,山东省将“创新”作为了各项工作之重。科技创新是行业进步、企业发展的关键,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该如何培养人才、留用人才,如何加快科研转化?记者以山东纺织服装行业为例,进行了深入采访。

  引进科研人才,要面临各方竞争

  从枣庄到深圳,再从深圳到枣庄。三年多来,29岁的宋宇飞已经在两地间跑了无数个来回,因为父母身体不好,1月31日他再次从深圳回到山东。

  “在深圳工作,父亲母亲都在枣庄,每年都要回来好几次。”记者面前的宋宇飞神情低落,“作为设备制造专业的研究生,我特别想为家乡服务,但是很多事情又不是一下就可以完成的。”宋宇飞研究生毕业后先在山东老家找了份工作,“主要从事纺织设备方面的技术研发。”但是研究生同学群里不断有人抛出“走出去,挣更多的钱,比现在更好”的案例。于是,2019年初,宋宇飞也成为了深圳一家纺机研发机构的员工。

  “在深圳工资待遇提高了,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其他问题,感觉扎根并不容易。”宋宇飞说,“我很矛盾,选择城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的生活质量。是留在一线城市还是回老家,要综合考虑。”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科研人才的引进培养上,山东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着各方面的竞争。首先要面临地域上的人才竞争,尤其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的竞争;再是和其他相对高薪的行业竞争科创人才;三是和研究机构高校国企来竞争人才,因为山东的纺织服装企业以民企为主;四是和行业内部企业竞争,山东的纺织服装行业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头部企业也多,行业内部在科技人才方面也是竞争激烈。

  减少后顾之忧,让人安心做研发

凭借纳纤膜技术的科技突破,山东一企业为冬奥会提供了定制版防护口罩。

  目前,山东纺织服装企业的科技研发,主要通过四个途径引进人才,一是企业自身培养;二是把研发中心建在北上广深等城市;三是与高校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第四是与省级和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山东纺织服装行业在人才结构上存在一定矛盾,静下心来真正搞研发的人才还不多。

  “引进了人才其实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优化配套,长久留住人才。我们为职工子女办了幼儿园、小学,还有职业学校,让更多人愿意扎根下来,也能源源不断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一家山东纺织企业负责人坦言,相较于一些互联网企业、金融企业,纺织服装行业薪资相对低一些,但企业争取把子女教育、医疗、职务晋升通道等工作生活配套做好,减少员工后顾之忧,让科技人才坐得住,走得出,才能稳下心搞科研创新。

  “当然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有个现象也得引起我们的注意,研发人才、高级技工和服装设计师培养周期比较长,有的需要几年时间的学习磨练,这让一些年轻人望而却步。其实这并不能怨这些青年人才,主要是我们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行业希望,要让他们对自己的本专业有着充分的信心。”该负责人说。

  该如何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鼓舞科研信心?魏桥国科高等技术研究院应运而生。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张波说,组建魏桥国科高等技术研究院有两个初心: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为国创业的内涵不断丰富,希望通过这种机制让更多的人尊重科学家、尊重科技成果,并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和地方做出实际贡献;二是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需要吸收新技术、发展新业务,而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与科研院所开展持续的深度合作,需要与产业力量、创新力量展开广泛合作,这都需要探索建立一个新型的综合性平台,能够同时承载科教创产多维度的功能。

  探索研发共享,让中小企业也不缺人才

  和上文中宋宇飞有着同样矛盾心理的是周捷胜,而不同的是周捷胜自己有一家服装企业,“企业规模不大,主要给一些大企业做贴牌和来料加工,日子勉强还过得去。”周捷胜的服装公司远比“勉强还过得去”要更好,“企业发展了,就不能再用原来的思维前进了,企业要有一个好的未来,就要有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但是这是咱的短板。”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做什么样的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如何和企业进行无缝对接,这些整天都困扰着我和同事们。”作为一名大学的副教授,陈冲的专业是纺织服装方向,“山东纺织服装行业在国内都属于比较有分量的,特别是一些头部企业,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顶尖的。”陈冲说,“所以山东纺织服装的头部企业都和国内顶尖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了,而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在科技人才的输入方面就成了企业的短板。除了头部之外还得需要腰部的院校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有机结合起来。我们不但需要顶尖科学家,我们也需要职业院校和技工,也需要基础研发和创新,整个行业才能真正达到一个高的层面。”

  “大学、研究中心、多家企业能否进行深度合作,例如在纤维面料新材料上寻求成果快速转化,提前对接市场。能否有个共享研发中心,像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也能共享研发成果。”周捷胜说,这样可以缩短转化周期,实现协同创新,建成企业充分参与的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科研成果和市场不脱节,又很好解决了中小企业面临的科技人才问题。

  周捷胜这样的设想其实已有实践。“我们把研发中心建在省外多个城市,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研发能力。”李梦丽的服装公司在青岛,而公司的“人才战略”是在上海、深圳、杭州参与建立共享研发中心。“人才研发稳住了,但这种模式有时会让研发脱离现场生产,沟通成本也有所增加,还是需要进一步优化。”


分享

热点推荐

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商务厅 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86-531-5176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

+86-531-5176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selectshandong@shandong.cn

版权所有 © 2024 山东省商务厅 保留一切权利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