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山东做了哪些努力?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2021-12-14 10:33:00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再到“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如今踏上新征程,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作为改革创新的排头兵,近年来,山东“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从未改变,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脚步从未迟疑。在全省发展实现由“量”到“质”、由“形”到“势”根本性转变之时,今天的山东,一鼓作气,凝神聚力,将利箭瞄准了深化改革、创新突破的靶心。

  离弦之箭,不破不立。

  发挥科技创新的“幂数效应”

  一个地区有没有活力,其中最重要的判断指标是看它有没有创新能力;而一座城市有没有创新能力,则预示着它未来的潜力与发展前景。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让创新驱动发展、让创业激活经济,成为山东当下亟需解决的难题。

  去年年底,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1年重要任务首次把科技放在第一位后,山东也把“以更大力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作为今年十大重点工作任务之首,并明确提出了量化指标,省级科技投入再增长10%。

  在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要“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山东深知,当前山东发展各方面任务都很重,首先要着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攻克一批创新技术,搭建一批创新平台,壮大一批创新企业,引育一批创新人才。

  显然,科技创新关乎高质量发展全局,山东要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最重要的是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第一动力”。

  聚焦今年4月举办的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其中授奖的31项一等奖成果中,既有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封锁,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业集群;也有面向山东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的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多项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彰显了山东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

  比如,烟台的万华集团,打破了国外对我国长达70年的技术封锁,建成了世界上品种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DI特色产业集群,产品市场份额位居国内第一位、全球第二位。

  再比如,为海洋工程加道“安全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华军,获颁202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由他牵头申报的海工装备基础科学中心,成为我国海洋工程领域首个、也是山东省唯一一个基础科学中心。

  山东不断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自2020年起,每年设立规模不低于120亿元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集中投向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大原始创新、重大技术创新引导及产业化和重大创新平台项目等四大重点创新领域。

  截至目前,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加速推进,6家省实验室挂牌筹建,建成2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济南科创城、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发展成效逐步显现。与“十强”产业密切相关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现代高效农业等领域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六位。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截图

  提升制度创新的“内生动力”

  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更要靠制度创新。

  今年7月17日,山东省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以省委名义成立科创委,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一方面,成立省委科创委,表明山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但它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唯有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才能蹚出一条新路;另一方面,企业创新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更需要开明开放的政策支持,而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既不越位,又不缺位,全力为企业创新发展创造环境,为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提供坚实保障。

  这说明,营商环境直接影响创新创业的活力,而通过制度创新开辟优化营商环境的新“赛道”更具突破性和引领性意义。

  好消息是,山东最近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法上的创新得到了国务院“点赞”。“山东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济南市建立企业服务中心实现惠企政策‘一口办理’”“烟台市构建一体化信用监管体系加强事后监管”这三项做法,被列为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并在全国推广。

  这意味着,山东营商环境已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据了解,今年以来,山东省坚持以“一次办好”改革为主线,以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为抓手,积极寻标对标国内最优水平,累计推出193项改革举措,先后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构建起了“1+18”政策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11月底,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310.5万户,同比增长11.92%,市场活力稳步增强。

  其实早在今年7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情况中,山东省的济南、青岛、济宁、烟台入选营商环境便利度最高的城市,青岛、济南两市入选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城市。在营商环境评价18个一级指标,全省37项(次)进入城市标杆行列,42项(次)二级指标获得满分。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山东被评为营商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

  激活人才资源的“聚合效应”

  有媒体曾分析,在当今城市竞赛中,要比较两座城市后劲,有四个重要判断依据:年轻的人、年轻的钱、年轻的产业和年轻的政府。这四大“年轻指数”,特别是第一条“年轻的人”,对步入新旧动能转换攻坚突破期的山东来说,尤为关键。

  山东迫切需要在愈演愈烈的“抢人大战”中争得先机。

  大量事实证明,领先科技出现在哪里、高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转向哪里。那么在当前人才竞争更加白热化的背景下,山东靠什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近年来,山东深入实施“人才兴鲁”战略,发起人才制度改革攻坚行动,出台人才改革22条、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20条、引才用才18条、人才兴鲁32条等政策,聚焦高层次人才关心关注的“关键小事”,所有涉及高层次人才服务事项实行“受理即办理,一周必办结”,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创新人才高地加快隆起,高层次人才聚集态势显现。

  今年4月,山东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揭牌,作为全国首家省级人才集团、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属一级、功能型商业二类国有企业,标志着山东在用市场化手段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上迈出重要一步。自去年3月至今,山东已有青岛、临沂、日照、潍坊等市成立了各具特色的“人才集团”,全省一盘棋,打好人才总体战。同时在全国率先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启动“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为全省持续高质量发展蓄势、蓄能。截至2021年6月底,住鲁院士达101位、国家级领军人才1224名,均翻了一番多,去年来鲁“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是前年的2.1倍,人才净流入趋势持续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全省16市中,济南在“十三五”时期全市人才总量由140万人增加到200万,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数位居全国第八、全省第一。前不久,《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出炉,在全国前50城市排名中,济南位列11、青岛位列13。

  在今年10月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上,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李干杰发表的一段讲话刷爆了“朋友圈”。他说,“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山大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持什么;山大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这是因为山东大学是国家的山大、是全国的山大,同时也是、更是、并且首先是我们山东的山大。因此我们服务支持好山大发展,完全是应尽之责,责无旁贷。”

  为了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山东千方百计培育最为适宜的政策土壤,竭尽所能搭建广阔的干事创业舞台,全心全意提供最为温馨的服务保障,拿出最大的诚意,以最开放包容的姿态凝聚有志之士、广纳天下英才。

  有的放矢胜于万箭齐发。汇聚起创新创业创造的强大洪流,山东的未来,就在脚下。


分享

热点推荐

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商务厅 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86-531-5176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

+86-531-5176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selectshandong@shandong.cn

版权所有 © 2024 山东省商务厅 保留一切权利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