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商务厅 版权所有
来源: 大众日报2021-09-15 10:17:29
山东海域面积广阔,海洋资源富集,海洋科技、海洋人才和海洋产业基础好、潜力大。现代海洋产业已经成为山东新动能、新产业增长最快的领域
9月12日16时31分,随着34号风机在海阳市南部海域徐徐转动,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项目首批风电机组顺利并网,成功发出山东第一度海上风电。
山东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向海图强,山东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推动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培育海洋优势产业。2020年,山东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32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03%,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6.48%,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到54处,占全国的40%,稳居全国首位。
耕海牧渔,“海上粮仓”增量又提质
乍一看,不过一池清水;细一寻,方见一尾尾体色透亮的脊尾白虾幼体。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人员张秀红拿网网起一尾,量一量尺寸,又将其轻轻放回池中。
每年到了虾的繁育季,张秀红等研究人员都会来到日照海辰水产有限公司育苗室作试验。“脊尾白虾不同于中国对虾,一年可以多次起捕养殖,而且它的耐盐碱能力较强,是一种非常适宜开展盐碱水养殖的经济虾类。”张秀红告诉记者,如果试验成功的话,不仅海辰水产可以实现种苗的全年繁育,而且可以提升盐碱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
这个位于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小海村的水产养殖公司,由30多年前的小育苗场发展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中国对虾良种场,可年产越冬中国对虾“黄海3号”亲虾2.6万尾,年产中国对虾无节幼体230亿尾,虾苗2.8亿尾,对推动全省乃至全国海水池塘养殖品种更新换代、产业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所在的涛雒镇,紧紧依靠科研院所力量深耕水产养殖业,目前已发展200余家水产育苗场、育苗户,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的繁育量占全国“半壁江山”。
海洋是人类获取优势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山东的海洋渔业在科技助力下,不断地由沿海滩涂、近海向远海延伸。
九月开海季来临,当万船齐发外出捕捞时,远耕深海的万泽丰渔业早已完成秋捕。在日照以东130海里处的养殖网箱“深蓝1号”,三文鱼首次规模化收鱼标志着我国首次规模化深远海养殖高价值鱼类取得成功。
深远海养殖打破传统近海业态重叠、望洋兴叹的局面,不仅是“深蓝1号”,“长鲸1号”“国鲍1号”“耕海1号”……当前,山东“蓝色粮仓”正在全面升级。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红生介绍,作为国家唯一的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省份,截至2020年底,山东海洋牧场综合经济收入超过2500亿元,正在引领全国深远海智能装备化养殖浪潮。
装备支撑,大国重器夯实深蓝根基
8月22日,由中集来福士为中国能建江苏电建三公司和上海博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改造的风电安装平台,在烟台基地码头交付离港。这已是中集来福士第三座海上风电改造项目,标志着公司由“油气行业”向“绿色新能源行业”迈进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开发不过是刚刚起步。丰富的资源,无穷的动能,富饶又危险的深蓝海域,是高科技装备的竞赛场。“蓝鲸1号”“蓝鲸2号”等大国重器相继问世,使得我国跻身全球深水海工装备领域第一梯队,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当前,山东海工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正在走向千亿元层级。中国海工集团北方总部落户烟台、正在筹建中,中集集团与国丰集团开展战略合作,组建烟台深海海洋科技集团……海工装备不仅自身就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更为海洋牧场、海水淡化、海洋化工、深海勘察等其他海洋新兴领域提供了基础支撑。
在急需发展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山东秉持海洋经济的开放胸怀,积极引进装备能力支撑。
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项目是山东省首批海上风电示范工程,也是华能与山东省战略合作协议的重点工程,计划今年年底前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投产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8.2亿千瓦时,节约标煤25.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6万吨,对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能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重要驱动力。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山东迎来发展海上风电的新机遇。规划打造山东省海上风电母港,开发海上风电及陆上装备产业园,建设港口及周边区域风电项目,山东目前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已在烟台海域启动。“我们对山东的前景很看好!现在产线已全力开动,今年要供给116台、总容量超过600兆瓦的海上风机,预计今年能实现产值约40亿元并拉动当地配套产业快速发展。”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田庆军说。
海洋交通运输业是山东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产值规模超过1200亿元。近年来,山东沿海港口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形成了以青岛、烟台、日照三大港为主要港口,威海、潍坊、东营、滨州等地区性重要港口为补充的沿海港口群发展格局,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实现通航,综合实力居沿海省份前列。
企业加力,政府扶持。省发改委副主任王栋表示,结合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实施,在日前出台的《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四批)》中,围绕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针对性研究提出了以财税政策为主的5项政策,突出重点领域,扭住关键环节,含金量和操作性都非常高,“省市财政拿出真金白银大力支持海洋产业发展,让涉海企业能够直接感受到、享受到政策红利。”
三产崛起,海洋新兴产业成为新风口
“这两年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夏季是长岛旅游的旺季,每天,接待完天南海北的游客,长岛南长山街道孙家村渔家乐老板肖树全喜欢站在楼顶天台眺望大海:碧海蓝天辽阔,岸上青翠间着繁花,彩虹步道明媚蜿蜒,天天在岛上的他也觉得心生欢喜。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密密麻麻的海参育保苗大棚,冬天一根根烟囱冒着黑烟,夏天远远就能闻得到令人不悦的气味,更不要说直排入海的养殖废水。
老百姓感受到变化的背后,是山东扎实抓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缩影。2020年,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到91.5%,3000多公里的蔚蓝海岸正焕发出新的发展活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岛变绿了、变美了,游客也多了。海上环游、特色渔俗、海鲜节、马拉松比赛、海钓邀请赛……游客可进入、可停留、可体验、可享受、可回味,休闲度假正在成为长岛旅游的新品牌,2020年过夜游客占比提高到71%,游客人均消费增加到1450元。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已经超越了以养殖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优美的生态环境正成为长岛发展的“第一引擎”。
荣成好运角旅游度假区的景区景点,成了广受关注的“网红打卡地”。这里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山海相依,112公里海岸线上分布着五大海湾、30公里原生态沙滩、7万亩黑松林、7.5万亩优质海上牧场。近年来,好运角旅游度假区依托良好的滨海旅游资源,向着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目标奋力冲刺。
从山东全省看,上半年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772.54亿元,同比增长39.9%。
海洋的反哺能量还不止于此。为破解水资源对城市经济发展制约,山东大力推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海水淡化成为山东沿海地区水资源供应的重要增量。
在青岛市李沧区兴城路街道,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厂扩建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建设中。青岛水务海水淡化科技公司负责人介绍,该项目设计日产淡化海水10万立方米,预计今年底前建成投用、供给市政用水,届时,青岛水务日产淡化海水总量将达到30万吨。记者从山东省海洋局获悉,目前全省海水淡化工程39个,产能规模达到45.09万吨/天,居全国前列。
“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不仅是支持胶东半岛一体化水平衡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山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教授级高工赵河立表示。依托该所,山东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研究院日前揭牌成立,致力于推动海水淡化相关科技成果在山东加快落地转化,并立足山东、辐射全国。
在社会最关注的健康领域,海洋创新药物开始崭露头角——威高骨科在科创板成功挂牌上市,汇瀚医疗1项海洋新药获发明专利授权,青岛蓝谷药业与沈阳药科大学联合研发的HD-18新型抗肿瘤海洋药物进入临床前阶段……“聚集开发、梯次产出”态势渐成,山东海洋药物研发进入快速发展期。王栋表示:“山东省近期再推创新举措,对在山东省实现产业化的海洋源国家一类新药,省级财政将给予最高3000万元一次性补助。”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3000多公里绵长海岸线边,16万平方公里蔚蓝色国土上,现代海洋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勃然生机,劈波斩浪,书写着山东向海图强的梦想与未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