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商务厅 版权所有
来源: 海报新闻2022-09-05 10:21:31
9月2日,威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走在前 开新局——看产业发展”新闻发布会文登专场。文登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文登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情况。本次新闻发布会将发布场地设置在企业一线,会后,邀请媒体记者走进威海市文登区道地参业发展有限公司、威登药业等企业,实地了解西洋参相关产品生产制作的全过程,感受文登产业发展的澎湃动力。
据记者现场了解,近年来,文登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把乡村振兴作为镇村工作的总抓手,全面整合优势资源,统筹调动各级力量,充分激发农村活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去年以来,文登区成功争取到13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成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全省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验区、全省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县。
建好“三支队伍”,聚拢人才促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应对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严重等突出问题,我们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引进配强“三农”干部、高端人才、职业农民三支队伍,着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保障干部配备优先级。坚持用最高标准加强“三农”领导,成立了由区委主要负责同志任主任的农业农村委员会,29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顶格配备力量,营造“三农”优先的政治导向。
激发高端人才聚集性。在全省率先出台《乡村振兴首席专家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资金扶持、政治待遇、生活服务等全方位保障扶持政策,按照“一村一人、一村一策、一村一品”思路,引进各类高端人才与村庄开展结对帮扶,因地制宜指导结对村庄规划发展蓝图、培育特色产业、丰富文化内涵、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
推动职业农民组织化。充分发挥乡镇党校、乡村振兴研究院、农科驿站等平台作用,每年开展各类培训活动800多场次,着力培育一批“乡创客”“土专家”“田秀才”。
整合“三类资源”,组织引领增活力
围绕破解“一家一户”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统”的功能,将涉农资金、低效农地、闲置房屋等各类要素资源整合起来、高效利用,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以政策资金撬动资本投入。出台了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支持“一镇一业”建设的实施意见,对乡村产业振兴项目,给予一定资金扶持,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热情,仅去年就争取投入各类涉农政策资金9.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60.6亿元,启动了130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建设,张家产镇获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界石镇成功入选全国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以土地流转推动规模经营。围绕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在村级成立党支部领办土地合作社,在镇级成立镇党委领办联合社,将农民不愿种、种不好的土地集中托管,通过连片整理,将道路、边沟都纳入经营范围,获得面积溢出;目前,全区规模托管土地面积达到43.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7.8%。
以产业培育带动资源盘活。将农村闲置房屋整合起来,“腾笼换鸟”变包袱为财富,实现经济发展与集约用地的“双赢”。高村镇慈口观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温泉资源,引进了总投资12亿元,流转村内闲置民房84间建设温泉民宿,被评为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近年来,全区已流转农村老房子1200多间、老兵营18处、老学校6处、老工厂9处。
完善“三个体系”,创新机制提质效
按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创新完善涉农服务、新型经营、金融保障体系,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完善涉农服务体系。镇级在全区11个涉农镇全部建起了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村级在200户以上的村设立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社,并组织126家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成立绿色产业发展联盟,入驻各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提供土地托管、半托管服务,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专业化水平,成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
创新新型经营体系。通过制定《新型经营主体整县提升方案》,建立了家庭农场辅导员队伍,探索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全区共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领办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发展到1400多家,成功争取国家级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省级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整县提升试点区。
完善金融保障体系。围绕解决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获得性较差等问题,创新推行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仓储设施、生产大棚、大型农机具、农田水利设施为担保物的抵押贷款业务,并在全国首创“新型集体化经营最低收益险”,对村级组织纳入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营的土地,由区财政给予保险补贴,保障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土地的最低收益,激发村级组织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积极性。
优化“三项服务”,以人为本惠民生
围绕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新向往,以乡村建设行动为重点,重点从优化生活环境、养老医疗、公共文化等需求上发力,推动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
提高生活环境服务质量。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重要指示精神,实施城乡绿廊建设工程,近年来累计实施24个省级、59个市级、40个区级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绿化连村路320多公里,并建立了1200多支环境整治志愿者队伍。目前,全区38.3%村达到省级清洁村庄标准,49.2%村达到市级清洁村庄标准,被评为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典型。
提高养老医疗服务质量。实行“睦邻互助+N”养老服务新模式,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医疗保健、文体娱乐等服务,获评“2021年度全省养老服务领域创新典型案例”和“2022年度全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典型案例”。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了16辆巡诊车,成立了164支基层巡诊服务队,每年为农民群众上门诊疗9万多人次,入选全国首批18个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提高文化供给服务质量。整合文化服务资源,推动农村文化服务供给由“单向输送”向“双向互动”转型升级,组织区内文艺剧团、文化工作者与镇、村开展精准结对共建,有针对性“上门”送戏、免费教学、配送乐器。同时,“鲁绣”获批成为第五批国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1年成功获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