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潍城发】关于印发《潍城区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来源: 2024-06-07 18:54:58

关于印发《潍城区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潍城发〔2023〕13号)

现将《潍城区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潍城区委

潍城区人民政府

2023年7月5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为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2〕18号)、《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鲁发〔2022〕19号)和《潍坊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潍发〔2023〕7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区战略,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自主研发和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到2025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1%。

(一)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1.推动创新平台能级提升。聚焦构建高水平多层次研发体系,全力支持潍坊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争创国家创新中心分中心。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培育新建一批市级以上创新平台,支撑基础性、应用性、关键性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到2025年,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5家以上。

2.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聚焦“十强”产业和重大战略需求,依托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潍城分中心、西安工业大学转移转化中心等技术转移机构,围绕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重点企业实施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力争取得一批填补国内空白、具有牵引作用的科技成果。每年登记备案科技成果6项以上,申报省、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以上。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3.梯度培育科技型企业。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和“小升高”计划,遴选一批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微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加快构筑“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发展格局。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10家、150家,培育创新型、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等优质中小企业100家以上。

4.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探索新型孵化方式,完善提升“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做强山东省先进光电芯片创新创业共同体,加速孵化、引进、培育光电芯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全力攻克光电芯片领域关键技术,打破从研发—中试—量产的技术壁垒,吸引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及高校、企业、人才等协同创新。

(三)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5.拓展人才引育渠道。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大重点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抓好泰山系列、鸢都系列和潍州英才重点人才申报,打造“潍爱人才·城就未来”招引品牌,每年举办有一定影响力的招才引智活动不少于30场,新引进高端技术人才60人以上。扎实推进40万大学生聚集计划、驻潍高校毕业生留潍专项行动,定期组织优秀大学生回乡游学实训,年内新引进青年人才3000人。

6.健全完善人才精准服务体系。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加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骨干企业负责人培训力度,每年选派20名以上企业家、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到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培训机构接受高端培训。落实子女入学、住房保障、医疗服务等人才保障措施,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潍城创新创业。

二、纵深推进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力实施“产业强区”战略,推深做实“优、扩”两篇文章,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区、质量强区、数字强区,形成新动能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5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左右。

(一)推动传统支柱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7.做大做强优势传统产业。以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为牵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智能农机、装配式建筑、预制菜、定制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优化提升技术工艺、优化拓展产品体系、优化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完善产业生态、优化提升经济效益,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开展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行动,力争每年实施20个以上重点工业技改项目。

8.全面提升制造业质量标准。实施质量强区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深入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提高企业质量、品牌意识,构建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梯队,力争实现“潍坊市市长质量奖”的突破。

9.实施基础制造跃升工程。加快突破工业母机、关键原材料、机器人、光电子、高端软件等核心领域,精准补齐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等“五基”短板。

10.全面推广“链长制”。精准梳理市“10+5”产业链图谱,壮大“链主型”“头雁型”企业方阵,积极推进产业链招商,精准开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高水平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建设试点。

(二)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11.培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聚力新能源新技术、智能机器人、磁浮交通等高端产业,着眼未来、做大龙头,引进配套、延伸链条,引导各类资源要素集聚,进一步激发新创造、定位新坐标、塑成新优势,打造支撑潍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量、新引擎。

12.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开展新兴产业集群竞赛,扶持壮大富锐光学、智迈德等高成长性企业,加快磁浮交通产业园、高端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等重点产业平台打造,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力争到2025年,省级“雁阵形”产业集群、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省级以上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实现突破。

13.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强化未来高端产业引领,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破元宇宙、工业母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经济赛道,引导支持“链主”企业平台化发展,加快培育新物种、搭建新场景、打造新生态,增创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三)做活做优现代服务业

14.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特色发展。实施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工程,重点发展生产性金融服务、研发设计、数字创意、广告策划、商务咨询、供应链管理、检测认证服务等业态,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

15.积极培育服务业载体。聚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四类形态,构建“以产城相融、以城聚产、以产兴城”的发展格局,着力发展跨境电商、医养健康、文化创意、科技金融、高端商贸等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重点优势产业集群。到2025年,培育新增1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6.开展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推动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深入推进服务业企业升规纳统,建立“筛选一批、培育一批、纳统一批”梯次推进模式。到2025年,力争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5家、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45家。

(四)实施数字赋能行动

17.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升级信息通信网络,超前布局下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增强大数据基础支撑能力,加强数据资源交换共享。到2025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5G基站建设突破1000个。

18.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大力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力推进企业“上云用云”,加快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推进数字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融合渗透,加快新零售、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环节的集成应用。到2025年,培育1家以上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打造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20个。

三、激活内需动力,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纵深落实省“十大扩需求”任务,服务畅通国内大循环。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逐步下降。

(一)推动消费扩容提质

19.充分激发消费市场潜力。落实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活跃二手车交易市场。加快培育绿色消费、时尚消费、体验消费等新场景、新模式,充分激发消费市场潜力。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培育一批家电售后服务、回收利用领跑企业。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培育1个以上优秀电商直播基地,推动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比重逐年提升。坚持“房住不炒”,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20.强化消费载体建设。优化布局城市新购物中心、城市商业综合体等核心商圈,打造首店经济、后街经济、展会经济等特色商业街区,积极培育首店、首发经济,进一步提升城市商业消费品质。

(二)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21.调整优化投资结构。聚焦提升产业能级,在填补国内空白、增强基础能力、保障链条安全等领域,投资建设一批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建链延链补链重大项目。实施新经济投资倍增工程,加大对工业母机、磁浮交通、机器人、光电芯片等新经济产业投入。

22.分类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加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林水利、社会事业、科技创新等补短板项目建设。聚焦绿色低碳发展、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两新一重”以及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每年接续实施50个以上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加强投资运行监控,强化对制造业、基础设施、房地产、技改投资等跟踪监测、服务保障,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23.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加强专项债券项目储备、争取。优化专项债券资金投向,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区域项目支持力度。加大与央企、省属大型产业集团、头部创投机构合作力度。

(三)提升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水平

24.提升多式联运服务能力。建设多式联运场站枢纽,布局区域性多式联运中心、多式联运节点,实现公铁联运、海铁联运无缝衔接。推广冷链运输、网络货运等先进运输方式,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提升多式联运服务能力。引导传统运输和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延伸道路运输、铁路货运、网络货运平台等企业服务链条,加快向规模化、专业化多式联运转型。

25.完善物流网络体系。依托传化智联、普洛斯智慧物流等信息化平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智慧物流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将30余个专业市场和11个大型物流园区物流资源进行统筹整合,加快网络互联、金融服务、结算交易优化突破,实现全产业链线上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完善区街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推广“多站合一”的农村物流节点发展模式,深化快递下乡进村。

(四)打造现代交通体系

26.加快道路交通立体化。积极推进S223滨九线改线扩建工程,与全市道路基础设施对接,规划实施北宫西街(安顺路至昌乐界段)、宝通西街(西环路至昌乐界段)等道路扩宽及快速化改造工程,加快推进东风西街、北宫西街等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实施仓南街、向阳路、长松路等断头路打通工程,在主次干道规划建设一批过街天桥,努力实现交通立体化、出行安全化。

27.加快公共交通便民化。以火车站站南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打造集公路客运、城乡公交、巡游出租、网约出租、共享汽车等多种出行方式为一体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加快望留、于河、军埠口等街道公交枢纽站建设,积极推进胜利街、东风街、月河路、火车站至新机场等重点公交线路的BRT改造,发展更加普惠的城乡客运,推动公交网络城乡全覆盖。

28.加快全域交通智慧化。加快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构建中长途绿色货运体系,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车辆。加快老旧货运车辆淘汰更新,到2025年底,全面完成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淘汰任务。充分利用5G技术,打造智慧客运、智慧停车、智慧监管、智慧执法、智慧物流等监管和服务平台,提高交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四、突出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牢固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潍城。到2025年,全区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9%左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4.3%以上。

(一)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29.构建新型智慧电力系统。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网的供电能力与适应集中式和分布式能源发电的可靠性,实现电网多方向、多通道、分散化受电。到2025年,完成110千伏广场、常松输变电工程和圩河、军埠110kV变电站主变扩建工程。

(二)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30.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优化重大生产力、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布局,稳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报批。积极落实“集聚十字轴、优化三阶梯、统筹都市区、做强中心城”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科学划定和管理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做到开发保护“一张图”。

31.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完善节能降碳激励约束政策,稳步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深化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完善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健全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机制。支持引导相关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开展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保管家等环境治理模式,完成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开展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调查评价。

32.开展绿色低碳试点示范。强化示范引领,推动低碳基础好、减排潜力较大的街道、社区、工业园区,积极创建一批近零碳试点。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参与低成本碳封存,拓展二氧化碳在大棚种植、冷链运输、高端化工品转化等领域应用场景。加快二氧化碳加氢制烯烃、芳烃等前沿技术攻关,积极推进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示范工程。

33.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覆盖范围,引导企业执行绿色采购指南,增加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等绿色产品消费。加快充电桩、充换电站、加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使用比例。全面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大力推广被动式建筑、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到2025年,政府投资或政府投资为主的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推广采用绿色建材,星级绿色建筑项目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30%以上;全区新增绿色建筑200万平方米以上,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100%。

(三)坚决守住生态安全边界

34.强化自然保护地管理。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到202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持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三清”行动。

35.扎实推进城乡绿化。有序推进林长制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科学规划布局城市绿环绿廊绿楔绿道,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标准,构建多层次城市公园体系,加强城郊绿地、绿化隔离地及城市绿色生态屏障等建设。到2025年,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5平方米。

(四)加强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

36.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落实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稳步推进水权交易制度建设。到2025年,全区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在5500万立方米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20年下降9%、5%,非常规水利用量达到200万立方米。

37.打造现代水利体系。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巩固提升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小于河治理工程,提高河道行洪排涝能力。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建设智慧河湖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防汛预测预警预报和河湖管护智慧化能力。

(五)加强环境污染防治

38.打好蓝天保卫战。抓好重点区域、行业、企业和时段污染防治,统筹推进燃煤烟气、工业废气、餐饮排气、扬尘灰气等治理,科学实施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确保重污染天数比例逐年下降。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探索建立重点排放企业立体化监控体系,提升大气污染防治基础保障能力。到2025年,全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达到4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提高,完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减排任务。

39.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护,到2025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要求。强化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和改造,持续实施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40.打好净土保卫战。严格管控重度污染耕地,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制度,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2%以上。强化危险废物处置监管,到2025年,危险废物规范化评估达标率达到90%以上。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到2025年,所有纳入生活垃圾分类实施范围的住宅小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配备率达到100%。

五、突出统筹融合协调互动,优化提升城市能级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和能级活力,构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力系统,实现城市建设发展“核心更强、功能更全、活力更足、品质更高”。到2025年,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3%左右。

(一)提升中心城区承载力

41.品质城市提档升级。高起点建设站南广场、鲁台片区,打造高端要素集聚的城市新地标。深入推进棚户区改造,导入高端产业,实现片区功能价值提升。加快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建设,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推动十笏园文化街区、十里春风等特色街区繁荣,挖掘和激发“第三空间”消费活力。

(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42.纵深推进黄河国家战略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聚焦智能农机、装配式建筑等优势产业,加强与沿黄城市产业对接合作,积极探索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区内教育资源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潍城建设黄河流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43.积极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健全跨区域合作发展新机制,紧抓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机遇,围绕培育新发展动能和竞争优势,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资源共享、产业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共赢格局。

(三)推动城市集约内涵式发展

44.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以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合法租赁房屋为基本落户条件的进城落户政策,全面放开人才落户限制,逐步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推动城中村、城郊村常住居民有序市民化,实现农业转移人口按意愿在城市便捷落户。

45.深化国家城市更新试点。开展“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持续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落实长效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加大城市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加快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到2025年,建成16处便民生活圈,完成6453套棚户区改造任务,完成4.6万户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46.提升精致秀美城市风貌。完善城市公园体系,持续推动口袋公园建设,丰富道路绿化景观。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有序开展建筑外立面整治改造,开发建设高品质住宅,建设活力街区,彰显城市品牌、城市精神。提升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保护和管理水平,推动历史建筑全部测绘建档。推动城市重要节点、组团片区、地标建筑和出入口亮化提升,培育灯光秀等亮化品牌。探索城市管理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新模式,构建完善区街居(社区)三级联动、共治共管工作体系。

47.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布局城镇通信网络、基础算力、智能终端等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传统市政设施智能化升级、道路线杆“多杆合一”智慧改造,实施智慧社区突破行动。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市政设施和城市管理领域应用,加快智慧校园、智慧医院、智慧商圈等数字化场景建设。

六、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构建更高质量农业稳产保供体系

48.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施耕地保护计划,严守耕地红线,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和激励机制。推行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构建以新型农业主体适度规模经营为主导、社会化服务相配套的粮食生产经营体系。到2025年,规模化种粮比例超过60%。

49.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推行合格证二维码制度,建立覆盖全区的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检测监管平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施名优特农产品品牌引领工程,打造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促进农产品按标生产、按标上市、按标流通。到202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到12个以上。

50.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实施节水灌溉工程,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推广现代化节水灌溉技术。到2025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万亩。实施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探索推广智能化农业设施。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6%。

(二)推动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51.培优锻强农业全产业链。以产品加工型农业为重点,强化龙头带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支持瑞福油脂、隆泰食品、香野面粉等重点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产品创新,建设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2025年,培育3家全产业链一体化农业龙头企业和3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落实预制菜“十百千”工程,培育打造一批省级预制菜“十大品牌”“百强企业”“千优产品”,打造预制菜“潍城名片”。

52.持续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按照“一街一园、一村一品”思路,发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抓好潍县萝卜、铁皮石斛等特色品牌培育提升,扩大瑞福油脂等地域品牌影响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大与阿里、京东、拼多多、抖音等头部电商平台的合作力度,构建农产品“线上+线下”双轮驱动营销模式。

53.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加大品种节水、工程节水和农艺节水力度,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微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广应用测土配方、绿色防控等技术,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和秸秆、尾菜、农膜、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化利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左右。

54.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提升行动,大力发展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全力推进土地股份合作社、资产合作社、农村劳务合作社三大合作,重点抓好潍县萝卜、铁皮石斛等专业合作社的试点,打造品牌合作社。到2025年,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发展到30家、示范家庭农场发展到15家、示范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5家。

(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55.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提升农村道路硬化“户户通”标准和质量。以邮政快递、商贸、供销、交通等物流设施为基础,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完善区街村三级农村物流骨干网络和配送体系。加快推动供热管网向农村延伸,扩大农村冬季清洁取暖覆盖面。实施农村电网提档升级工程,持续提高农村地区供电能力和电气化水平。

56.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聚焦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强乡村景观风貌管控和个性化设计,推动“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现全覆盖,塑造具有齐风鲁韵的新鸢都乡村风貌。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美丽庭院创建,到2025年,打造20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的省级以上美丽乡村。

(四)促进农民农村全面发展

57.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持“志智双扶”,优先吸纳脱贫人口、监测帮扶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与产业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及管护。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继续实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和富民生产贷,积极推进“齐鲁富民贷”。持续实施“雨露计划”,帮助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灵活就业。严格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和设施改造,健全镇(街)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

58.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技能水平,培育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到2025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万人。加快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扶持培育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乡村能人。

59.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规范提升宅基地复耕、耕地进出平衡、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等政策,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探索建立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拓宽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发展渠道,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60.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建立健全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效机制,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头雁领航”工程和农村基层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实行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职责任务清单管理。

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激发活力动力

推进国资国企、要素配置、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走在前列,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61.提升国企发展质效。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资本加快向“十强”产业、优势企业、核心主业和公共服务领域集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公用事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本运作,提高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率。

62.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深入落实《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加强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及时宣传落实市区两级纾困惠企政策,确保各项扶持措施直达企业。引导民营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建设,支持企业参与产业政策制定修订,构建新时代亲清政商关系。

63.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高效配置。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盘活批而未供、闲置土地资源。坚决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引导劳动力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扩大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规模,推进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二)深化财政金融改革创新

64.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机制,加快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改制,积极优化债务结构,主动防范政府债务风险。适时调整优化区街财政体制,建立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财政分配体制。全面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全面落实上级减税降费政策。探索建立金融机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落实“金融辅导员”制度,建立常态化银企对接机制,积极开展“银行行长街道行”、企业融资推介会等银行对接活动。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65.以实施“一号改革工程”为抓手,对标世行评价体系和国内最优水平,坚持市场视角、群众立场、用户思维,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一体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进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不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围绕6个方面58项改革,推出一批具有前瞻性、独创性、差异性的改革举措,推动全流程的场景重构、业务重构、服务重构,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人人代表营商水平”的浓厚氛围。

(四)打造开放发展新优势

66.拓展国际经贸合作。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等大开放战略,深化与沿线国家及节点城市在基础设施、国际产能、科技金融等领域合作,加快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等高能级开发平台打造,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时空开放新局面。优化贸易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短缺资源进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巩固欧美日等传统市场,开拓非洲、拉丁美洲、中东欧等新兴市场,深化与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交流合作。

67.提升使用外资质量。借助鲁台会、中日韩产业博览会等节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和境外高端人才入驻潍城。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制造业补链延链强链外资项目。鼓励跨国公司在潍城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支持外资企业将研发、设计等环节设在潍城,打造产业链共同体。支持企业建设境外研发中心、营销网络、生产工厂、能源资源基地,引导优质要素回归发展,增强全球化配置资源能力。

68.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完善优化开发区核心承载功能,积极创建省级特色园区。强化开发区产业集聚、资源聚合、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等功能,建设人才引领型创新活力区。

八、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汇聚高质量发展精神力量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一)深入推进文明潍城建设

69.大力开展文明创建。以文明城市创建为牵引,统筹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建设,构建全域全面全程全员创建格局。到2025年,新创建省级文明村、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校园7个以上。

70.持续深化文明培育。深入推进实施《潍坊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军校共建,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关爱,深化最美人物、道德模范、潍坊好人等典型选树宣传,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71.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建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群众最爱去的宣传文化阵地和志愿服务综合体。完善优化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制定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若干措施,加强志愿服务激励嘉许,打造一批志愿服务特色品牌。

(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2.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深度挖掘、广泛传播潍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革命文化纪念地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道)名村等。重点对历史遗存、古街老巷进行保护性开发,放大万印楼、十笏园、城隍庙、松园子古民居“四大遗存”,适时修复“九街八巷”,进一步保护潍坊城市根脉、延续历史文脉,丰富和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形成风格协调、文化氛围浓郁的城市整体意象,焕发历史文化名城现代风采。

73.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扎实推进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推动十笏园非遗空间、麓台文化博物馆提档升级,在旅游景区、星级饭店、车站设立非遗产品演示展销体验区。充分发挥潍坊风筝、核雕、仿古铜、葫芦烙画等传统工艺品制造展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作用,带动传统特色产业发展。创新宣传推广形式,支持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建立非遗体验、展示、交流平台,延伸非遗传播链,扩大非遗项目知名度。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设立中国非遗人才培训工作站,推进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

74.打造“山东手造·潍有尚品”品牌。落实“山东手造·潍有尚品”推广计划,深入挖掘潍城优秀手工艺与非遗资源,加强非遗技艺向文创产品转变。持续培养一批手造重点企业、产业和品牌,打造一批手造示范店和非遗工坊,建立覆盖全市的手造展销网络。

(三)提升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5.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推动区级图书馆、档案馆建成使用,统筹规划建设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馆(厅)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扩大免费开放范围,全面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广泛开展“五个大家”“文化进万家”“一村一年一场戏”“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戏曲进校园”“新时代乡村阅读季”等公共文化活动。力争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2000场以上;落实全民阅读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开展阅读活动1000场次,每年建成2家以上城市书房。

76.推进文化新地标建设。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引领,规划建设陈介祺金石博物馆、国际金石文化公园。布局城市新型文化空间,艺术化改造文化街区、口袋公园等,塑造一批公共性、审美性兼具的城乡文化景观,涵养城市文化气息。

(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77.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壮大潍坊国家广告产业园、1789文化艺术区等特色园区,培育发展影视演艺、教育培训、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建设文化产品交易基地、创作基地和服务基地。到2025年,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达到3家,全国版权示范单位、示范园区(基地)达到1家。

78.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落实金融支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动机制,积极争取文旅产业基金。鼓励各级各类博物馆充分利用文物资源,整合社会各界文创力量,推出一系列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实用性文创产品。

(五)增强文化传染力亲和力

79.营造积极向上舆论环境。贯彻落实推动正能量实现大流量的若干措施,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提升区融媒体中心信息聚合能力和技术引领能力。巩固壮大主流新闻媒体舆论阵地,实施新闻发布质效提升工程,完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机制。构建网络正能量传播体系,搭建网络文明建设成果展示平台,深入开展“清朗”等专项行动。

80.加强外宣阵地建设。依托“东亚文化之都”潍坊活动年,积极参与“东亚文化之都潍坊高峰论坛”“东亚文化之都—城市创新与文旅融合发展研讨会”等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题文化交流活动。用足用好“视听山东”“文化山东”“走读山东”等,展现潍城形象、传播潍城声音、讲好潍城故事。

九、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加快完善多层次个性化品质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共享水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促进就业鼓励创业

81.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打造以就业码为“母码”,政策码、培训码、创业码、帮扶码等N个“子码”为载体的新型服务体系,贯通重点群体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人力资源市场配置、创业平台提升等链条,有效保障重点群体就业。持续推进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多渠道增加城乡公益性岗位。落实居民收入、中等收入群体十年“双倍增”行动。到202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的刚性目标以内。

82.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降低创业融资成本,加大对创业实体、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创新载体建设,组织开展创业大赛等活动,培育一批省级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实施鸢都乡创计划,加强返乡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入乡创业园等各类乡创平台建设,打造乡村振兴乡创品牌。到2025年,全区新增参与创业活动2万人。

(二)发展高质量教育

83.打造优质基础教育标杆。实施城区高品质教育扩容、乡村教育振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三大工程”,健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持续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争创省级乡村教育振兴示范区。到2025年,学前阶段幼儿入园率达到100%,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达到80%以上,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应入尽入”,特殊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省级办学标准。

84.完善教育保障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学段一体化思政德育体系。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优质师资引进计划。健全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项资助政策,确保实现应助尽助。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推进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区中小学教师中拥有硕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10%以上,智慧学校覆盖率达到85%。

(三)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85.健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新改扩建潍城区人民医院、火车站南广场二级综合医院,推进乡镇卫生院提升改造,加速实现城乡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到2025年,新增床位2600张,每千名人口拥有床位数13张。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大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力度,提高全区居民健康水平。鼓励民营和社会办医,发展医养结合、中医、康复、精神等短缺专科医疗机构。加强专业化医疗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每万名人口拥有3-5名全科医生,每千名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5.69人、7.2人,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的25%以上。

86.推进体育事业发展。依托自怡园、中心城区笼式球类场地和多功能运动场地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培育休闲体育、娱乐健身等特色体育项目,构建以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培训服务与文化、旅游、康复等业态融合发展的综合性服务体系。完善城乡社区外部健身场所和健身设施,营造良好体育运动氛围。探索教体融合发展,深化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与智群学校等合作办学,创新教体融合办学新路径,打造教体融合的“潍城样板”。

(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87.健全生育支持政策。持续优化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构建政府、社会和家庭共担的生育成本机制,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构建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城乡覆盖体系。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6个。

88.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健全区、街、社区(村)、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发展普惠养老服务,推进互助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到2025年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达100%,城乡社区日间照料服务实现全覆盖,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5张以上,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以上。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改革,鼓励专业养老服务机构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培育行业龙头和标杆企业。发展壮大银发经济,推动养老服务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

(五)增强社会民生保障能力

89.全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大力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省级统筹,推进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精准扩面,力争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落实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门诊保障机制,积极落实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实现基层医保服务站点镇(街)全覆盖。

90.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着眼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落实常态化救助帮扶措施,确保应救尽救。对急难型救助对象实行24小时内先行救助后补全手续。全面落实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持续缩小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距。完善住房保障和社会供应体系,改进和优化住房保障方式。严格落实孤困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

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潍城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提升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坚决守牢粮食、能源、金融、生态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一排底线”,营造安全稳定和谐发展环境。

(一)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91.筑牢疫情防控底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强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

92.筑牢安全生产底线。严格落实“八抓20条”措施,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危化品、建筑施工、校园、特种设备、燃气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全面提升安全治理水平。加固筑牢森林防火、防汛、防震“三防”防线,推进基层应急救援装备物资体系建设。

93.筑牢食药安全底线。强化食品药品全过程安全监管,构建全域覆盖、全链贯通、全面协同的监管机制,不断提升食品药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强化药品安全经营使用环节风险管控,完善药品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

(二)织密经济运行安全网

94.强化粮食能源安全保障。统筹抓好政策性收购、引导市场化收购,搞活粮食流通。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电力供应链、协同高效的煤炭供应链、海陆兼备的油气供应链,夯实能源供应保障基础。

95.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升金融风险防范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有效防范化解企业债务、政府债务、地方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私募基金等领域风险,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深化防范非法集资宣传“百千万”工程,提升全民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96.完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平战融合应急处置机制,完善科技、金融、贸易、粮食、能源、就业、房地产等领域风险防控应急预案,提高各类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经济运行调度调节,常态化开展高质量发展督导,加强重要经济指标监测分析、研判预警,确保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三)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97.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

98.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健全舆情快速联动应急处置机制。建设网络安全监测平台,提升网络安全整体防护能力。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打好反恐和禁毒人民战争,依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十一、保障措施

99.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遇到的重大问题。健全完善推进体系,明确项目清单、政策清单、责任清单。强化政策引导支持,加强对上衔接,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加强评估督导考核,构建监测、调度、评估、督查、考核闭环工作链条。


分享

热点推荐

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商务厅 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86-531-5176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

+86-531-5176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selectshandong@shandong.cn

版权所有 © 2024 山东省商务厅 保留一切权利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