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商务厅 版权所有
来源: 青岛日报2024-01-24 15:20:40
近年来,青岛锻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耦合发展,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引领产业不断走向高端,线上线下相结合持续打开科技成果转化通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青岛去年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6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2023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6.2%和26.5%。在去年12月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聚力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提质增效”被列为2024年经济工作各项任务之首。
不断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供需矛盾,青岛正加速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首台冰箱下线。
“高能级”平台串起整条产业链
最近,青岛海洋兄弟食品有限公司迎来了一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侯虎。双方签约后,侯虎教授将发挥其在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等领域的研发技术优势,帮助海洋兄弟对水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开展高附加值再利用。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在青岛已成常态。
放眼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堵点”仍然存在。从科技创新供给角度看,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科研单位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13.3%、高校仅为3.9%;从产业创新需求看,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体量大,广大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需求迫切,需要依靠创新提升竞争力。
而科技成果转化之所以难度大,是因为其链条长、环节多、风险高。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可以耦合创新资源,串起整条产业链,加快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
创新平台可以让传统产业焕发生机。作为工业互联网领域首个获批的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海尔工业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工业大脑”)以数据为核心,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算法优化,可以提升工业生产能力,为传统产业创造增量价值。据悉,在技术创新方面,工业大脑已形成4300多个工业机理模型,孵化了160多个AI创新应用,实现了对7个行业共220多家企业的创新赋能。
不久前,工业大脑帮助我省某化工产业园完成了智慧化建设的“变身”,通过数据赋能,实现了对园区安全、环境、能源、物流等重点防控面的智能预警与分析评价。项目实施完成后,园区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提升了50%,人工投入降低了45%。
创新平台也能让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去年,一汽解放(青岛)商用车研究院的建设节奏加快,完成了综合研发大楼、试制中心、试验中心三大主体建筑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研究院采用“边建设边研发”的模式,持续输出着创新成果。当低碳、环保、节能成为汽车运输行业的“关键词”,研究院立足产业需求“定制”创新方案,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去年,该研究院突破了590马力燃气牵引车研发,开发了“LNG CNG”双燃料系统,实现了极致轻量化等多项技术,车辆自重降低的同时提升了续航里程。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因此实现了全年累计销售NG车型达46000辆,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
如果把产业比作大树,科技创新就是根脉。在这个过程中,高能级创新平台汇聚人才等创新要素,一头扎根产业需求,一头连着创新产出,为前沿技术顺畅地导入产业发展打造了完备的生态体系,可以让创新养分更好地滋养产业大树。
目前,青岛各类创新平台郁郁葱葱。1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5家省重点实验室、279家市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1000多家各级技术创新中心也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齐头并进”。
关键技术攻关壮大新质生产力
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立足产业发展需求的关键技术攻关逐渐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去年,我市获批“国芯万屏”“虚拟现实”两项省重点研发计划“科技示范工程”,获省财政资金支持近3亿元。现在,“国芯万屏”工程不断推进新型显示产业关键技术实现突破,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补足芯、屏产业链条;“虚拟现实”工程推进产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在青岛建设国内一流、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虚拟现实产业研发制造基地。
大体量、全链条项目还能有效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如在新型显示领域,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青岛信芯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显示器主控芯片突破了系列核心技术,适用于中、高端显示器产品应用,相关芯片已完成流片并全部通过功能调试,进入整机开发阶段。
来自市科技局的统计显示,去年以来,我市聚焦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结合省十强产业和我市重点产业链,共有18个项目获批省级立项,支持资金近1.7亿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新布局市“强链计划”和“新兴产业培育计划”33项,覆盖产业生产等各个环节,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离子注入是半导体制造工艺中的关键工序,但目前,我国兼顾低能量和高生产率的28-14nm大束流离子注入机依赖进口,成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基于此,青岛四方思锐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牵头的项目获“强链计划”支持,有效突破低能离子束高效传输等多项核心技术,开发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机样机,关键指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集成电路装备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底气。
不久前揭牌的南极磷虾高值利用与质量检测联合研发中心,锚定带动我国南极磷虾行业向高值化和多元化发展目标。该中心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黄海所”)与逢时(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依托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和黄海所在南极磷虾基因组序列研发方面的成果,超前布局“基因与细胞”未来产业。
由原创科技引领,未来产业能够引领新需求、激发新动力,高度符合新质生产力的特质。当前,青岛正布局基因与细胞、未来网络、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技术、海洋物联网等未来产业,对颠覆性创新技术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立足产业深化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产生的技术和产品,只有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完成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变,才能真正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将科技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归根结底需要畅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青岛通过鼓励在企业设置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方式加强企业创新要素支撑,并以市场为导向指引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方向,提高成果转化质量。深入实施“硕果计划”,不断在顶层架构上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出台高校院所绩效评价、应用场景示范、概念验证平台等相关细则,有效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不久前,山东能源研究院、青岛能源所的铁系梳枝丁戊橡胶项目获2023年度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提名。该成果创制了轮胎胎面用铁系梳枝丁戊橡胶新材料,抗湿滑性能优异。因为是立足产业需求而研发的成果,转化起来格外“丝滑”:与青岛森麒麟轮胎等龙头企业合作,该成果实现了铁系梳枝丁戊橡胶轮胎全球首次商业化生产,完成了7.5万条高性能轮胎应用示范,标志着我国成功突破了高性能轮胎制造的技术瓶颈。
打通实验室和生产线之间的沟通隔阂,还需要共性服务平台赋能。去年,青岛建设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跨域、跨境转移转化新机制,促进以海洋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打造技术交易服务新样板,推动全市全年海洋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0.8亿元。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执行院长赵宇波告诉记者,紧扣青岛产业发展需求,产研院(青岛)通过实施“海豚计划”,“填平”技术到产业之间的“死亡之谷”,已累计培育和引进科创企业63家。去年,该研究院引进技术团队,将来自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的技术变为现实生产力,研发出国内首款一次性可测压实时控水输尿管镜,并设立了青岛市产研深湾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了外地技术在青岛的产业化运营,项目专有技术估值达2845万元,已获融资500万元。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还需要资本护航。现在,青岛在全国首创的“硕果金”政策已完成对健新医疗、源生生物等5个项目的投资,总额2550万元,加速了产品研发和落地进程。
产业创新的澎湃动能,来自科技创新的引擎驱动。让传统产业焕发生机、让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让未来产业照进现实,青岛正探索更有效的路径,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让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从“纸面”落到了“地面”,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