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脱贫致富的“临沂样本”

来源: 中国财经报2022-09-06 10:32:57

从“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荒芜山区,到名扬天下的“中国市场名城”;从“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封闭之地,到贯通四海的“中国物流之都”;从“十年九欠”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到拥有百万户市场主体、年地区生产总值超5000亿元的经济体……

蒙山沂水间,一幅经济强劲、环境宜居、百姓幸福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是革命老区山东临沂的蝶变。

短短数十年,为什么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是如何打造出脱贫致富的“临沂样本”?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踏上了这片红色热土。

敢闯敢试激活市场经济澎湃动能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这是临沂人向外地来客介绍临沂商城时的开场白。

临沂商城123处批发市场涵盖600万种商品,从小商品、五金、建材到劳保用品、园林机械等应有尽有。通过电商直播等渠道,临沂人将各类商品销往海内外,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发达的物流体系,为临沂商贸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目前,临沂拥有物流园区38家,国内配载线路2800多条,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并开通了国内、国际货运班列,物流价格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

在金兰物流基地,大数据分析平台实时更新着订单量——截至8月16日13时37分,当日订单已达1322笔、16645件。

商贸物流业的繁荣兴盛助力临沂昂首走在了革命老区脱贫的前列——1995年率先在全国18个集中连片扶贫地区中实现整体脱贫,2000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小康,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

“沂蒙革命老区能有今天的发展,靠的就是大市场。”山东兰田集团董事长王士岭说。

今年70岁的王士岭是临沂市场经济40年发展历程的亲历者,见证了临沂商城从一株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见证了临沂的市场经济从涓涓细流汇聚成奔腾江河。

长期以来,沂蒙山区地理环境封闭,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如何让400多万群众吃饱饭成了最大难题。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市场经济开始萌芽。“那时,南方的一些商人来到临沂摆地摊贩卖小商品,很受欢迎,当地老百姓也跟着做起来。”王士岭回忆说。

然而,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面对老百姓高涨的经商热情,临沂面临着“管”“放”的两难选择。经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政府最终决定恢复传统集市和农贸市场,各类小地摊也成为临沂第一代集贸市场。

在政府的支持下,地摊经济“游击队”逐渐走向“正规化”。1982年,临沂市工商部门筹资27万元、征地60余亩,建设了西郊大棚市场,吸引八方商客蜂拥而至,临沂商城初具雏形;1986年,水田村与市工商局联合创办了临沂纺织品批发市场,这是临沂第一处批发市场,也是山东省第一个专业批发市场。

其后,市场内在的“洪荒之力”进一步显现——各村居纷纷投资建市场、办企业,五金、服装鞋帽、家电家具、文体用品、农副食品等专业批发市场相继诞生,形成了规模集群。到上世纪末,临沂专业批发市场已达到56处,极大地繁荣了地方经济,并推动物流业加快发展。

这一时期,商品交易市场在全国“遍地开花”,并涌现出临沂商城、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广州批发市场、四川成都荷花池商贸市场等一批“明星”。

进入新世纪以来,电商大潮席卷南北,对传统商贸市场形成巨大冲击,全国各地不少专业批发市场渐从门庭若市走向门可罗雀,淡出历史舞台。

面对机遇和挑战,临沂市政府科学谋划、顺势而为、拥抱变革,为批发市场转型升级架桥铺路——

实施临沂商城西迁改造提升工程,调整专业批发市场结构,扩大全国的辐射面,持续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大力培育物流园、电商、会展等新兴业态,打造了我国北方最大的直播电商集聚区;实施国际化战略,设立临沂综合保税区等一批国际贸易平台,推动临沂商城向着现代化、国际化迈进。

如今,放眼大江南北,唯临沂与义乌“两分天下”,形成了我国商贸市场“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格局。临沂商城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市场集群、北方最大的物流周转中心和商贸批发中心,2021年实现市场交易额超5400亿元,物流总额超8000亿元,以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在今年5月召开的临沂商城转型升级大会上,临沂市委书记任刚高度概括了临沂商贸物流业发展的经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遵循市场规律,一张蓝图绘到底,把推动商贸物流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把准商贸发展的方向。在市场萌芽时期,不简单否定,而是允许存在,慢慢探索;在市场成长时期,主动创新制度,统一规划,搭建平台;当市场发育成熟后,发挥职能作用,持续激发活力,让市场有效运转。

“建一个市场,带一批产业,富一方百姓,兴一座城市。”在临沂商城的崛起过程中,曾经的村居市场经过现代化企业改制,成长为如今的兰田集团、华强集团、兰华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集团;此外,还培育了板材、五金、建材、劳保等一批产业集群,推动了金融、餐饮、住宿、文旅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带动了100多万人实现就业,展现了市场经济的磅礴力量。

“政府放手、放权,坚决支持商贸物流发展;老区人民敢闯敢拼,共同成就了今天的临沂商城。”作为临沂商城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引领者,王士岭感慨地说。

创新思变造就特色产业燎原之势

当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沂蒙大地时,临沂区县百姓也不甘落后,创新思变、乘势而上,特色产业从遍地“星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推动老区个体私营经济强势崛起。

费县,背靠北蒙山,盛产杨木,是我国著名的木业大县和木业强县。走在费县探沂镇,大大小小的木材加工厂、企业随处可见,满载板材的货车疾驶而过——从这里生产的胶合板、家具等,借助“物流之都”的优势销往全国,并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费县木业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家庭式的旋皮作坊,主要是把原木粗加工为纤维板。

64岁的山东鲁盈木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化文,是费县木业规模化发展的探路者。1993年,王化文联合两位村民筹资24万元,在探沂镇成立了胶合板厂,拉开了费县木业规模化发展的序幕。

“那时候用的设备是2台热压机、1台旋切机,技术则是从浙江嘉善学习来的。”王化文说,“我们用三轮车将生产的胶合板运到临沂板材批发市场销售,半年时间就收回了投资成本。”

市场经济强大的示范效应再次释放。紧随王化文的步伐,周边百姓纷纷投身板材业,一批旋皮厂、板厂等如雨后春笋般在费县涌现,到20世纪末就迅速发展到2000多家,并辐射到周边地区,吸引了很多外地人来就业。

但是,此时的费县木业,存在着大而不强、拳头产品少、竞争力弱、能耗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亟须开展一场“自我革命”——

通过拆除“小、散、乱、污”企业,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实施“龙头带动、中等抱团、小微众创”策略,引导重点骨干企业加强设计研发,推动木业产品向高品质、高附加值提升,费县闯出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如今,费县木业由最初的原木加工发展到生产人造板、橱柜、地板以及全屋定制等,形成了旋皮、板材、家具等细分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县域经济的龙头产业,也是临沂木业的核心区。

目前,临沂共拥有规模以上木业企业900多家,2020年产值超65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人造板生产、出口和交易基地,被誉为“中国板材之都”。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费县打造出“金字招牌”,加快了临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步伐。

让临沂闻名全国的还有费县上冶镇水湖村。作为有名的“金蛋村”,水湖村有2000多人从事金蛋相关产业,日均产石膏制品40万多枚,年销售量近1.5亿枚,占据了全国约70%的市场份额,年产值达3亿多元。

水湖村创造的脱贫致富奇迹,背后有难以复制的产业配套优势。2009年,水湖村村民孙允兵从央视《非常6+1》节目砸金蛋环节中发现商机,利用自己此前学到的技术尝试做金蛋,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并在水湖村掀起了一股做金蛋的热潮。

乘着电商的东风,依托临沂独特的物流优势,水湖村金蛋产业如虎添翼,迎来了第二次飞跃。2014年,该村村民王全福经过摸索,打开了网上销路,为金蛋销售插上了电商的翅膀——全国各地源源不断而来的订单,使得水湖村金蛋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成为细分领域的冠军。

费县木业与水湖村金蛋产业,是临沂个体私营经济腾飞的缩影。截至2021年末,临沂已有市场主体超120万户,民营企业达30.2万家,其中规模以上民营企业2861家,成为千亿元级经济体的有力支撑。

党群同心传承红色基因奔向富裕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临沂各级党组织坚持人民至上,想方设法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进沂南县依汶镇后峪子村,只见水泥道宽阔整洁,一栋栋居民楼整齐排列。适逢盛夏,山上的葡萄园结出了硕果,李子也实现了大丰收,预计今年两项林果产值超550万元。

“沂蒙老区民风淳朴,百姓都特别能吃苦,只要有好的带头人,就能干出一番事业来。”沂南县财政事务服务中心主任谢发霞说。

后峪子村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就是去年刚卸任的党支部书记、全国劳动模范、77岁的梁兆利。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带领群众整山、治水、修路,发展林果经济,打响了“阳都帅李”品牌,使后峪子村彻底摘掉了“光棍村”、穷山村的帽子。2021年,该村集体收入达26万元,人均收入为2.8万元。

在沂蒙老区,像后峪子村这样“拔穷根”、奔小康、共富裕的动人故事还有很多——

在蒙阴县垛庄镇孙家峪子村,党支部书记王铭聚带头领办合作社,让200多户村民以土地入股,套种蜜桃,并去烟台考察“取经”引进苹果品种,种下村民致富增收的“摇钱果”,每年元旦前后召开分红大会,每户能分到20多万元。

在垛庄镇古泉村,退役“兵支书”刘元华自2019年上任以来,探索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与山东金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导300多户村民流转土地2400余亩,规模种植蜜桃,实现村集体增收90多万元。

在莒南县坪上镇大山村厉家寨,几任党支部书记从上世纪50年代起带领村民移山、填地,将穷山恶水变成耕地良田。近年来,该村从国内外引进樱桃品种,目前樱桃种植面积超2.5万亩,成为“中国樱桃第一村”,年产值超2亿元,惠及农户7000余户。

“过去真是穷怕了,战天斗地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如今,大家都住上了带电梯的楼房,吃上了白米白面,跟以前相比,别提有多好了。”76岁的厉家寨支部原副书记徐根前说。

党心换民心,民心聚党心。从革命战火中诞生的沂蒙精神,深深地镌刻着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红色基因。新时代,正是这红色基因,将党组织和群众拧成了一股绳,助力沂蒙老区打赢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孟良崮战役”。

这场“战役”中,各级财政先后投入资金近330亿元,提供了充足的“粮草”;村支书始终冲锋在前,带头苦干实干,再苦再累都任劳任怨;群众一心一意跟着党组织走,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自己富了不算富,群众富了才是真富。我当了45年的支书,也做了很多事,如今看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很满足了。”梁兆利说。

不畏劳苦多壮志,敢叫老区换新天。2021年,临沂127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4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6%的行政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绝对贫困在沂蒙老区彻底成为历史。今年上半年,临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18元,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咱们的共产党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喜洋洋……”漫步在沂蒙大地的山间田野,穿行在车水马龙的商贸市场,记者耳边不时响起《沂蒙山小调》的优美旋律——临沂蝶变的答案或许就蕴藏在这一句句歌词中。

分享

热点推荐

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商务厅 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86-531-5176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

+86-531-5176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selectshandong@shandong.cn

版权所有 © 2024 山东省商务厅 保留一切权利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