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商务厅 版权所有
来源: 大众日报2023-07-18 17:32:36
近年来,滨州市坚持“工业立市、实业强市”不动摇,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把握“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机遇,瞄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项目加速聚集、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构筑起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向光而生,御风而行,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弓满弦张、蓄势待发
滨州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打造黄河流域新能源产业发展示范城市为目标,拓视野、促统筹、抓项目、强载体,探索出了一条“向光而生、御风而行”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改革新路。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及发电量连续两年走在全省前列,每年可生产各种风电铸件30万吨、结构件3000套。
产业视野“宽”起来。滨州风电光伏集中连片可开发面积达129万亩。鲁北(滨州)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总规划装机容量2118万千瓦左右,其中风电、光伏开发容量为318万千瓦、1800万千瓦,规划装机容量、风电容量、光伏容量分别占省鲁北基地的44.1%、79.5%和40.9%。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以大视野、多维度谋划打造黄河流域新能源产业发展示范城市,高质量编制鲁北(滨州)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规划建设方案、滨州市新型储能及储能产业发展规划、滨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确保新能源产业发展一张蓝图、一个航标、一套体系。
产业发展“统”起来。建立“六个一”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成立“一个领导小组”,成立由滨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协调推动。制定“一个实施意见”,印发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新能源产业发展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成立一个“能源发展服务中心”,设立滨州市能源发展服务中心,推进一体化办公。成立一个“新能源集团”,统筹全市新能源项目建设用地、用海、绿电等指标,为项目建设提供用地、用海保障。设立一个“新能源产业基金”,基金规模达100亿元以上,重点支持源网荷储、储能电站、风电光伏开发和产业项目等项目建设,对全市新能源重点项目提供资金保障。成立一个“新能源研究院”,为新能源开发、产业招商、项目评审等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产业转调“优”起来。聚焦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持续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供给结构调整。抢抓转型替代,加快传统低效产能向高端绿色产能改造,布局建设再生铝产业,相比电解铝可实现每吨节能95%、碳减排85%以上。抢抓结构调整,以新能源项目带动能源结构调整。鲁北(滨州)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共规划18个项目,包含12个风光同场项目及6个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占地面积约55.92万亩。截至目前,华能滨州新能源光伏发电项目等新能源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5个县市区获批国家整县制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装机规模320万千瓦左右。
产业集聚“实”起来。聚焦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构建“一港四园”产业发展平台。“一港”即山东港口滨州港。加快泊位、航道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配套服务功能,打造风电产品出海出口基地。“四园”即重点建设惠民“陆上风电产业园”、北海经济开发区“海上风电产业园”以及无棣县、沾化区“光伏产业园”,构建互促互拥、错位发展、配套联动的产业发展生态。目前,投产4条100米以上风叶生产线;建成山东巨电10亿安时PACK生产基地项目、在建鲁北万润磷酸铁锂等项目,新能源上下游产业在我市加速集聚并初具规模。同时,推动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开发建设示范,与渔业养殖、海洋牧场等一体化建设运营,形成基地化、规模化开发格局。
以点成线,以线绘面,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聚链成群、聚链成势
滨州市坚持“创新驱动、聚集发展”,立足全市区域定位、产业链基础条件和优势特色,引导新材料企业提升设计、研发、制造和应用水平,向六大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纺织功能性新材料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链延展,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呈现高质量集聚发展良好态势。
强化战略规划引领力。编制《滨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突破行动计划》,明确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成立滨州市新材料产业(创新)联盟,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为目标导向,引导新材料上下游企业广泛开展研发、生产和应用等环节的深度合作,打破制约行业协同发展瓶颈,共同破解行业发展难题,促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形成日趋完善的产业生态。
提升技术创新竞争力。围绕前沿新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先进基础材料等重点领域,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全力解决关键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益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折射率聚氨酯光学新材料,成功打破国外产品垄断和技术封锁,填补国内空白。山东万事达建筑钢品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洁净板连续生产系统,年最大产能200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居国内单线产能第一位。滨化集团自行设计电子级氢氟酸装置,产品质量达到SEMI标准的G5等级;六氟磷酸锂装置采用国内首创动态结晶工艺装置,产品结晶粒径均匀分布在150微米左右,成功应用到宁德时代、LG高端电池体系。发挥重点项目牵引力。强力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重点项目牵引和带动作用。总投资129亿元的滨化集团碳三碳四综合利用一期项目达产后预计实现总产值118亿元、利税33亿元;载元裕能16.9万吨湿电子化学品及配套项目已建成,滨州裕能化工有限公司与滨州载元裕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联手成为全球最大规模NMP生产商、国内领先的湿电子化学品集成商,产品产量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0%;总投资221亿元的京博石化丙烷脱氢、溴化丁基橡胶、K-COT制丙烯、高性能聚苯乙烯树脂等化工新材料项目建成后,企业将实现“油化并举、高特新材”质的转变。
提高强劲智力支撑力。依托滨州市“五院十校N基地”以及魏桥国科研究院、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双核”驱动,举办产学研对接、实训实习等活动,为新材料产业提供科创交流平台。滨州裕能化工有限公司在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电子化学品前期工艺研发专业实验室,致力于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湿电子化学品生产工艺体系,目前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33项。强化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强产业生态建设,滨化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共建化工中试基地,推动科技链+产业链协同发展。
增强协同融通聚合力。畅通政企沟通渠道,问需于企、精准服务,为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保障。2022年以来,先后举办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后疫情时代企业创新发展峰会等10次培训活动,邀请高层次和高水平专家对“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制造业单项冠军、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进行政策辅导和申报解读,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申报成功率。组织企业参加世界先进制造业大会成果展、山东省石墨烯产业链联盟会、新材料高成长企业投融资大会等产学研对接会、产业推进会,提升我市新材料企业影响力。
据悉,为进一步优化滨州产业布局,推动全市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发展,滨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中国石化联合会化工园区工委会,定于2023年6月28日-30日在滨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2023中国(滨州)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将有来自国家部委、行业协会、重点大中专院校及科研机构、国内外新能源新材料龙头企业代表,和国内新能源新材料及化工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等600余人参会。大会将举办重点项目签约、对接洽谈、主旨报告、平行论坛等活动,围绕低碳经济下新能源发展之路、风光氢储输一体化发展、化工新材料创新与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材料创新发展、轻烃综合利用等方面展开研讨,共同探讨产业发展前沿趋势,共享“滨州机遇”。大会的举办,将进一步为滨州集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动能和各项资源优势,吸引更多高端产业落户,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和产业集群持续壮大,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速崛起!(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程芃芃通讯员任锡贞庞丹李杰贾文卿王明然报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