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渗透生活

来源:大众日报2022-05-09 16:38

当下,“山东手造”的文化品牌体系正在逐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工艺成为大家讨论的高频词。“手造”的核心在手,一件件简朴的器物经过手艺人精雕细琢,摇身变为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文化产品,渗透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的社会感知、生活体验、文化认同以及情感意志,由心汇聚于手,经年累月的实践、锤炼,甘之如饴的体会、感悟,一代又一代传授、创新,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精湛技艺。可以说,技艺塑造了“手造”精品的个性品格,即特色所在。乐器、木雕、琉璃、鲁锦、黑陶、风筝、年画……这些“山东手造”在技的运用下,实现了社会、经济与文化价值的多重提升,悠久辉煌的手工艺传统得以焕然新生。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中国第一部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考工记》,记载了手工艺传承的基本逻辑:智慧的工匠造物,巧干的人传承坚守。耳濡目染、口传心授,技艺得以积淀和熟练,繁衍出强大的生命力。不难理解,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链,传承除了能够保证技艺的功能性特质得到发展,还赋予其文化底色。人们对技艺趋向艺术性的理解,凝聚着民间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的技艺逐渐演变为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资源。
  同样,技艺的传承、延续也是“山东手造”的重要属性之一。记者曾走访龙口市东莱街道大李家村,这里生产了全国60%的萨克斯,是赫赫有名的“乐器村”。与其他的“山东手造”相比,管乐器显得不够“传统”。但是,正是得益于技艺的代际传承,由此形成的文化生产传统在大李家村落地生根,管乐器的发展镌刻上了山东地域特色。
  1987年,泰山管乐器的前身北京管乐器厂龙口分厂在大李家村设立分厂生产萨克斯,带动了村民就业。“从大喇叭口到小螺丝帽,一个萨克斯管要用到数百个零部件。机器生产之外,需要手工组装50多个零部件,至少得花费半天时间。”当地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但手工环节保证了萨克斯的音准、音色、音键机械联动灵敏性等,几乎是核心所在,对技艺的要求极高。长久的磨炼之下,当地村民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才能与技术能力,掌握了制造萨克斯的专业技艺,传袭至今。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泰山管乐器成为龙口市一张重要的特色文化名片,生产的萨克斯曾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该厂一批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职工纷纷在村里独立办厂,衍生了金鸣、锦盛、东星等管乐器产业集聚。由此,山东的管乐器声名显赫。
  大李家村也为管乐器生产技艺提供了广阔的传承空间。基于农村社会独特的地缘关系,最早掌握技艺的工匠们,结合自身的特点及经验总结,一传十、十传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乐器生产技艺在这个小村落形成了特定的历史传承。
  置于“差序格局”的封闭社会网络中,乐器生产技艺普及更容易在村里“一呼百应”,从文化资源共享到文化品牌建设,村落内的乐器企业不断关联在一起,由此产生了独特的产业集聚现象,“乐器村”由此得名。
  如今,靠着对这项技艺的学习、传承、发展,大李家村乐器产值早已达到数亿元,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村民致富的同时,乐器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很多村民在管乐器方面可以称得上专家了,甚至组建乐队完全没有问题。而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依旧选择继续从事这项工作,在行业内耕耘。”泰山管乐器总经理杜其业告诉记者。最可贵的是,“手造”的技艺正以一种文化形态附着在物质载体上,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审美观念以及认知方式,推动着乡村文化生态的重构。

分享

热点推荐

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86-531-8901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

+86-531-8901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selectshandong@shandong.cn

版权所有 © 2022 山东省人民政府 保留一切权利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